年3月12日,医院钟敬泉教授指导下,医院赵云鹤教授团队成功完成院内Lefort左心耳封堵器的首次临床应用,凭借默契的团队配合、严谨的手术操作,为一例56岁持续性房颤患者成功实施左心耳封堵!术后造影及超声显示左心耳封堵完全、无明显露肩、无残余分流,钟敬泉教授作为带教专家对手术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次手术的完美开展再次体现了Lefort左心耳封堵器系统的卓越设计和优异性能,推动了Lefort左心耳封堵器在山东省地区规模推广应用的崭新进程;未来,Lefort左心耳封堵器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临床应用前景可期!
从左至右:赵云鹤主任、钟敬泉教授、李波医师
操作顺畅完美封堵,有效预防卒中事件
MEMOLEFORT
患者为56岁女性。主诉发作性胸闷、气短10余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I级);持续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血管病。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向心性肥厚,左室节段性运动不良;室间隔对称性肥厚,室间隔运动稍弱;EF54%;二尖瓣轻度反流。心电图提示,房性异位心律,心房颤动,轻度ST-T改变。
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无明显胸痛,无晕厥,无肢体活动不灵,医院,行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其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活动后加重,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医院就诊,诊断“持续性心房颤动”,平时应用“利伐沙班片、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
术前经食道超声结果显示,左心耳口部直径约21mm;患者左房、左心耳未见明显血栓回声。综合院内评估结果和患者及家属意愿,予以左心耳封堵术(LAAC)治疗。
术中经股静脉路径,完成房间隔穿刺后,成功将导丝送入左心房,进入左上肺静脉;沿导丝通路送入Lefort导引鞘管,将猪尾导管送入左心耳,随后进行左心耳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左心耳深度偏浅,左心耳口部直径约为23mm,综合评估后为患者植入一枚Lefort左心耳封堵器。
封堵器放置
整个释放过程一气呵成,随后复查造影及超声结果,显示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牵拉试验稳定,实现完美封堵,手术顺利结束。
左心耳造影结果
术后访谈
术前严格评估、术中精细操作,
Lefort封堵器优异性能最大化MEMOLEFORT
李波教授:本例患者为一例56岁的女性患者,多年前曾发生过缺血性脑梗死,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入院时患者CHA2DS2-VASc评分5分,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非常高,按照房颤治疗相关指南,需接受长期抗凝治疗;但患者明确拒绝长期抗凝药物治疗,因此综合考虑,本团队最终选择了单纯左心耳封堵手术。术前,通过心脏CT成像、胸部X线片以及经食道心脏超声(TEE)等检查,明确患者左心耳及左心房内无血栓存在,且充分了解左心耳开口直径(最大、最小开口直径)、可用深度(着陆区深度)、形态等解剖特征。术中,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我院团队在钟敬泉教授指导下,应用Lefort封堵器为该患者进行了“极简式LAAC”。
对于该例患者,左心耳形态属于较为常见的鸡翅形,但其左心耳深度偏浅,为精准选择左心耳封堵器型号,术中反复造影、多次测量,甚至将输送鞘管送至左心耳内,借助上方标记从而进一步测量相关深度,最终成功完成手术。Lefort封堵器作为一款国产内塞型封堵器,凭借一系列独特的设计优势,为本次手术的圆满完成贡献了巨大力量,该款封堵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术中操作极为顺畅,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这与其双弯设计、预装一体式设计等密不可分;未来,Lefort封堵器势必会在我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造福更多的患者。年我去德国做访问学者学习左心耳封堵技术期间,发现当前国外至少一半以上的左心耳封堵由冠脉医师独立完成,与国内电生理医师为主的现状具有明显差异;相较于冠脉医师,电生理医师开展左心耳封堵一方面可精准完成房间隔穿刺,另一方面则需要面对更多需要进行LAAC的房颤患者。其实,冠脉医师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当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房颤时,特别在已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的情况下,因前期治疗建立了一定的医患信任,患者更容易接受左心耳封堵治疗。对于冠脉医师,唯一的难关就是房间隔穿刺;然而借助经食道超声技术,房间隔穿刺变得相对容易;所以,如果中心具备经食道超声条件,建议冠脉医师通过多例手术的不断操练,逐渐掌握相关技巧,成功“攻克”左心耳封堵这一难题。赵云鹤教授:据估计,我国房颤患者超过1,万,疾病负担非常沉重;而在这些房颤患者人群中,又有相当高比例的患者合并有冠心病。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诊疗方案尚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其中,抗栓治疗便是一个棘手的临床问题,如何通过精准化的个体治疗,在最大限度减少出血的同时进一步控制血栓的形成,是制定这类患者抗栓治疗方案的关键。当前的相关指南建议:当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处于ACS急性期或支架植入术后早期,应选择三联抗栓治疗。然而,亚洲人群采取此种治疗策略具有较高的出血风险,我国临床医师在制定抗栓策略时,不能仅仅依靠欧美指南建议或国外临床数据,需要拿捏的更为精准。在选择抗栓药物时,临床医师应衡量患者出血、缺血风险的程度,充分评估整体获益情况。然而,对于一些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单用小剂量利伐沙班等就极易出血,如果再合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如果患者植入支架,则必须服用),临床情况将更加复杂;在服药过程中,患者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脑出血等,是否/如何停药等处理较为棘手。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应用及预防非瓣膜性房颤(NVAF)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该类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合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LAAC术后患者不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使患者的临床用药简单化,在单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将会极大地降低出血风险,并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当前我国在LAAC器械研发及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相信在冠脉医师不断加入、各大中心积极参与等趋势下,未来LAAC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钟敬泉教授:在此次手术中,我们首次尝试应用了国产Lefort左心耳封堵器,基于充分的术前准备与默契的团队配合,整个手术非常顺利,并取得了优异的即刻效果。当前我国房颤患者数量显著增长,大多数高龄患者合并有多重心血管疾病,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极易导致病情加重、诱发心力衰竭等疾病。因此,临床医师在制定治疗方针时,一定要全面而综合地衡量利弊,予以综合性的疾病管理。目前,我国在房颤筛查、术后抗凝、导管消融等层面已实现了类似“弯道超车”的跨越式发展,与欧美国家或地区的差距显著缩小,这与我国房颤中心建设、房颤中心联盟等组织的成立以及广大临床医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当前国产医疗器械制造水平距离国际顶尖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但Lefort左心耳封堵器给国产医疗器械的未来研发提供了一个良好开端,国产医疗器械研发工作不断开拓、蓬勃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更高性价比、更高效的优良器械!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左心耳封堵术时,临床医师一定要打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后再接触基本的操作培训,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稳扎稳打地学习和掌握LAAC技术。在此过程中,规范标准的操作程序(SOP)同样必不可少。未来我们仍需进一步积累临床经验,以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我国是房颤大国,左心耳封堵术的出现,显然为那些无法接受长时间卧床治疗(导管消融)或存在口服抗凝禁忌、用药依从性差等特殊情况的房颤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优势。然而,由于对房颤及LAAC技术缺乏正确的认知,一些患者可能不愿意接受左心耳封堵治疗。政府部门和医疗中心均应主动承担起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居民认识到房颤诱发心耳血栓的特殊性,了解LAAC所能带来的真实获益,令患者发自内心地主动配合治疗,真正接受这项技术。随着临床证据的日益丰富,相信LAAC还将得到更多临床医师与患者的认可,也期待在国产高性价比左心耳封堵器械的助力下,LAAC技术将惠及更多饱受房颤折磨的患者人群!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