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专家房颤患者中风风险高于常人5倍

今日是中国房颤日,房颤,顾名思义就是心房颤动导致的持续性心率失常。这种病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顺着血管流向大脑就会导致中风。

最近,小康妹儿听到了这样一个病例。46岁的陈先生,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却不幸最近突发中风。好在,发现治疗及时,避免了严重的后遗症。

为何突发中风?其实去年,陈先生体检时,心电图报告就显示他患有心房颤动这种疾病,发作时心脏失去了节律性收缩而开始“乱颤”,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医生提醒他,这病很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顺着血管流向大脑就会导致中风。陈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传统的抗凝药物来进行预防。没想到,中风还是来了。

“他(陈先生)的情况很有代表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付华教授,接诊的不少患者也发生过类似情况。

他说,要管住房颤这只“猛虎”,如何进行抗凝治疗很关键。

房颤与中风密不可分

房颤是个老年病,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但近些年来,门诊中青壮年患者也越来越多了。

房颤的症状非常隐匿,有些患者有心慌、头晕等症状,大多数没有感觉到症状,往往是中风之后,进一步追究才找到房颤这个病根。

房颤怎么引发中风呢?

付华教授解释:“正常情况下,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协调一致的。但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大幅下降,心房中的血液因此瘀滞,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供血,造成中风。所以说,血栓是引发房颤的罪魁祸首”。

付教授称,有数据显示,每6个中风患者中就有1个有房颤,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平常人高5倍。

抗凝才是房颤患者抵御中风的“保护伞”

对于这一类疾病,付教授做了相关介绍:

大多数中风是血栓导致的,其中有近两成是由房顫引发的。心房里形成的血栓较大,引发中风的栓塞面积更大,致残致死率更高。所以,房颤患者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规范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出现血栓栓塞的有效措施。这相当于给房颤患者撑起一把抵御中风的“安全伞”。

选择适合自己的抗凝方案

才能有效抵御中风

付华教授解释说,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一些传统抗凝药。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再加上中国人食物结构比西方人复杂,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很难把剂量控制在既能有效预防中风又不至于导致出血的副作用的最佳剂量范围内。医院抽血监测,不容易坚持。

发生陈先生这种情况并不是抗凝治疗这把“安全伞”失效了,而是没有控制好药物剂量造成的。像陈先生这样的患者可以考虑抗凝治疗“升级”,选择方便、安全性更好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

新型抗凝药无需调整剂量、无需验血监测,无食物相互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少,而且在亚洲人群中疗效和安全性更佳。此外,今年这类新型口服抗凝药已经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很快就会进入到本地医保报销。

抗凝门诊可量身定制个体抗凝方案

据悉,年,世界上美国率先成立了抗凝门诊,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建立了抗凝门诊。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也都开设了专门的房颤抗凝门诊。

据了解,医院已设立了房颤门诊。与普通门诊相比,房颤门诊引进了规范化的抗凝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专业、全面、便捷、且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同时,帮助患者树立抗凝管理的意识,让更多的患者参与到自己的抗凝管理中来,实现个体化抗凝管理,获得更有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出血和中风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ID:scmingyi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yy/7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