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长盯了一下刚上映的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契约》的口碑和票房走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截至今晚19::00,这部科幻惊悚片在中国内地斩获综合票房刚过2亿,猫眼专业评分高达8.0,观众评分仅剩可怜的6.8。
上映第一天(周五)分账票房万,第二天万,第三天骤降两千万只得万。
排片占比相差不大,但是日票房占比持续回落。
翻看近期上映的《神奇女侠》的评分,专业评分6.7,观众评分8.6,头三天票房走势:周五上片第一天万、第二天万,第三天万。据观察,在众多商业片中,专业评分往往低于观众评分,上映头三天的票房,周日的票房多半会高于周五。而《异形:契约》呈现出相反的态势,值得玩味。
豆瓣评分逐渐下跌,现在只有7.4。IMDb给出6.8分,烂番茄71%,爆米花指数仅60%,也是专业评分高于观众评分。
可见这片子迷倒的还是影评人、资深影迷为主啊。
逛了一下给这部片评分最高的豆瓣,发现大家并不是只赞不弹,但是一边弹一边给五分的评论并不少见。
而赞的评论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在评论本片拍得怎么样,而是在讲雷老构建的整个黑暗宇宙有多么的fascinating。影评人们在表示赞扬时,大都在钦佩雷老大早的黑暗科幻宇宙。而普通观众哪里会想太多,不够爽不够惊悚不够好看,就低分了啊。
至于票房走向,除了未能在大众范围内形成强势的口碑,它的惊悚类型也限制了在更大受众范围内的抢钱能力——胆小的女青年、带孩子的观众显然不会为它掏钱的。
为什么在影评界赞不绝口的这部惊悚片,大众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强?你说到底是影评人们更宽容呢,还是普通观众更直接?
咱们的安德烈所长就盛赞这部电影,把它列为年度最佳(戳这里温习),但同为老雷粉丝的所长助理小丁却不同意!两人还吵了起来。
作为一枚95后,所长助理小丁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它选择站在观众评分一边,给出仅及格的分数。
文
影视圈研究所助理:小丁
被砍六分钟
异形没特写,镜头剪碎
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一部惊悚片不够惊悚,是比较严重的——然而从咱们没有分级制的现状考虑,删掉部分镜头又是有必要的。《异形:契约》的中国内地版本被删减掉6分钟。
究竟被删掉的六分钟里面有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异形的正面重口味镜头。
部分镜头被删节,虽然并不影响对情节发展的理解,但的确会对稍稍扰乱了节奏。
通过前面情景的铺垫,情节、配乐等元素也都准备好了,观众已经做好准备了,胆子小一点都已经缩起肩、把手放在眼前准备随时遮住了——都知道后面会出现惊悚的场面了。
然而,并!没!有!下一秒,就到了下一个场景,告诉你刚刚那个人已经挂了!
▲异形破背而出,内地版被删掉
比如在大卫带着众船员到遗址避难后,女性船员Rosenthal独自在清理伤口,此时在之前诞生的Neomorph出现在她身边。
小丁在影院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一直在等着异形忽然扑上来,然后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残忍血腥的厮杀。
▲Neomorph张开血盆大口吃人
然而,并!没!有!
只给了门外的一个镜头,配以一声惨烈的尖叫。紧张感戛然而止,节奏顿时被打乱。在原版中,她可是直接被砍头了!!!
▲浴室激情被杀也被删得只剩下几个碎碎的镜头
如果说这场戏太血腥,砍了活该,那么连异形蹲在飞船上的特写也被删掉,就有点可惜了。。
▲狰狞的经典异形模样也被删掉
抛开其他不说,借鉴《异形》系列的、一刀未砍的《异星觉醒》给人的惊悚程度甚至更好,猫眼上的观众评分也有足足7.7,比《异形:契约》也高出差不多1分——你也会觉得《异形:契约》这分数输得冤吧?
细节不讲究
这人就显得太蠢了
看过《普罗米修斯》的影迷会记得,普罗米修斯号降落过程中,对星球大气成份进行了分析,得出要穿戴好装备才能外出行走的结论,然后众人佩戴好装备才开始考察任务。
而在《异形:契约》中,大气成份是在差不多到了大家要出发的时候才被提到,而且仅简单提到各种成份是多少,并未讲到适合直接外星行走与否,这些人就不戴任何防护装置走出舱门,又是到河边舀水、又是徒手触摸植物,这就是找死的节奏啊。
在原版小说当中,有具体提到沃尔特对整个星球进行了分析,认为并无有害物质,可以不佩戴防护装备而直接进行外星行走。
▲正是因为没佩戴防护装备导致惨剧
再比如,新上任的船长Oram除了做出一个异常冒险、把所有人陷入绝境的决定之外,他的命运走向也让人难以怜惜:那个行为诡异的家伙告诉你抱脸虫的卵足够安全,你就真的探头去看啊?!
如此不严谨不似是雷老的作风。而根据对他本人的采访花絮,而根据对他本人的采访花絮,即便是北美公映的完整版,也比他制作的第一版要短上不少。这么一来,更让人期待导演剪辑版能弥补对一些行为细节的铺垫。
关于人物,《异形:契约》有一段名为《最后的晚餐》的预告片,这和公映版当众出现的船员合照有关。
这段预告片时常四分二十五秒,很清晰地交代出众船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多对情侣,包括男同性恋。
除此之外,还能对不同船员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对新船长Oram的了解。
通过《最后的晚餐》可以知道,他原本虽然是副船长,但是总是被忽略。船长生病的时候,代替船长发言的不是他,而是船长的妻子。
▲与上图合照站位有一点区别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正片中Oram那么敏感,无缘无故地生气,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要探索新星球——不被信服,想要树立威信。
然而,这些片段在正片中完全被略过,以至于没看过这段预告片的观众,对片中逐一挂掉的船员少了很多情感投入。
▲然而Oram的决定还是被质疑了
人物除了欠缺充分的构建,还出现了一些滑稽的状况。
田纳西在“契约号”上说:“我从未见过她如此害怕”,指他老婆一定是见到十分可怕的事情才会这样。
可是他老婆还没见到喷血还没见到异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慌手慌脚的。
更不要提正是她把别人锁在医疗室,还冠冕堂皇地说是要隔离,怎么不把自己也隔离了?
负责救人的Oram的老婆就此牺牲,明明人家才是冷静、智商在线的一个。
《普罗米修斯》中一心追寻造物主的伊丽莎白·肖夫妇、隐藏在背后一心想续命的彼特·韦兰、冷漠尖酸的维克斯、不愿冒险的地质学家费菲尔德,几乎每位船员都有很强的个人特征。
▲女主让人印象最深刻就是吊在飞船上这段
而在《异形:契约》当中,船上各人还没跟观众建立起情感的勾连,就一个个领了便当。
而女主,比起《普》中的伊丽莎白·肖更是弱了不少,更别说正传中的雷普利了。
▲丹妮尔斯与伊丽莎白·肖的邂逅
有网友说,跳过整个异形宇宙去对《异形:契约》进行分析是不合理的、不让人信服的。
而小丁认为,大家的评分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这个宇宙的评分,而非以这部片的评分为主,这同样是不合理的。
▲当然也有网友是骂得比较凶的
说到这里,大概有粉丝要跳出来反驳:惊悚片发展了这么久,吓人的手法不都是那些么——危险总是在最放松的时刻出现(洗澡、洗脸、休息)、噩运都是因为太好奇,而在那么多吓人的外星生物中,异形已经是集各种催吐能力于一身的了,你还想怎样?而且这一部异形,吓人只是它的表面,探讨人类在冷酷的将来的尘埃般的命运,才是它的深刻内核。
可是剧中人物的“作死”和构建缺位,会直接让观众出戏,对整个事件起因的质疑,会直接导致对深刻内涵的领悟无能啊。
大多数时候,普通观众都比较宽容,但有时候又是挺严苛的。
编辑助理:小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