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竿健影合理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为伴有心

医学前沿传播者

ConnectingDoctorsSharingBetter

iCardioOncology

病例摘要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龄患者的比例有所增加。由于高龄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且器官功能储备不足,造成很多治疗方式存在禁忌。本文报道1例高龄男性合并心脏疾病的肠癌肝转移患者,应用雷替曲塞联合西妥昔单抗获得长期存活,无3/4级不良反应发生,并保存良好的生活质量及体能状态。

主治医生:孙鑫医师、刁彦文医师

病例介紹

1.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80岁,因“间断便中带血1月余”就诊。

既往史:-4诊断冠心病,未行冠脉造影及冠脉CT检查,平日规律口服硝酸酯类药物。房颤病史1年,既往口服阿司匹林,后因“血尿”停药,间断口服可达龙治疗。高血压30年(3级,极高危险组),平日规律口服缬沙坦、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波动在-/70-80mmHg。糖尿病病史1年,规律口服拜糖平,血糖控制尚可。

个人史:无吸烟饮酒嗜好家族史:母亲于78岁患胃恶性肿瘤,79岁病逝2.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2.1体格检查无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音不等,心律不整,心率大于脉率(房颤心律)。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腹平软,无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s征阴性,肝区无叩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2.2辅助检查2.2.1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肌酶谱正常。2.2.2纤维结直肠镜检查:可见直肠距肛缘8-14cm可见一巨大不规则隆起性病变,约环3/4周,表面充血、水肿、糜烂,覆污秽苔,取材6块,质脆易出血;病变处肠腔狭窄。

▲图1纤维结直肠镜检查所见:直肠距肛缘8-14cm可见一巨大不规则隆起性病变,约环3/4周,表面充血、水肿、糜烂,覆污秽苔,质脆易出血;病变处肠腔狭窄。

2.2.3肠镜活检病理:直肠高级别绒毛状管状腺瘤,局部癌变。

2.2.4PET-CT检查:直肠局部肠壁增厚,浆膜面毛糙,代谢增高,最大SUV为10.8,多考虑恶性病变;盆腔内多发淋巴结影,部分代谢增高,腹膜后淋巴结代谢增高,多考虑恶性病变转移;肝右前叶上段近膈面略低密度影,代谢增高,最大径约35mm,最大SUV为4.3,多考虑恶性病变转移。

▲图2PET-CT检查:直肠局部肠壁增厚,浆膜面毛糙,代谢增高,最大SUV为10.8,多考虑恶性病变;盆腔内多发淋巴结影,部分代谢增高,腹膜后淋巴结代谢增高,多考虑恶性病变转移;肝右前叶上段近膈面略低密度影,代谢增高,最大径约35mm,最大SUV为4.3,多考虑恶性病变转移。3.诊断直肠腺癌,cT3N+M1,肝脏、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转移4.治疗

4.1局部治疗:

原发灶:-9-30行Hartmann术,术中探查H1、P0,病灶位于腹膜反折下方,术中剖检标本:肿瘤约8*8*1cm,近环周,上下断端充分,于左下腹腹膜外造设永久性人工肛门。术后病理示:进展期直肠癌:浸润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断端无癌,淋巴结见转移癌(5/14枚),癌结节1枚,免疫组化见淋巴结癌栓,无血管癌栓,Ki-67(约60%+),MLH1(+)、MSH2(+)、MSH6(+)、PMS2(+)。基因检测:KRAS、NRAS、BRAF、PIK3CA均野生型,MSS型。

转移灶:术后1月余(-11-1)患者于我院行肺腹CT检查示:直肠术后改变,左下腹造瘘、骶前软组织影,右盆壁肿大淋巴结,左侧小淋巴结,肝脏低密度结节。院内MDT讨论后,考虑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既往冠心病、房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建议肝脏局部病灶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单药化疗。-11-13至-1行肝脏病灶局部放疗,具体剂量:2Gy*31f,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化疗2周期。

安全性:治疗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发生。

有效性:肝脏病灶缩小SD。

4.2全身治疗

治疗过程:-2-10患者就诊于我科,完善相关检查:肌酐清除率:59ml/min;肌钙蛋白、BNP等未见异;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86次/分;偶发室上性早搏;T波异常(V3-V6);心功能:EF60%;肺腹CT示:右盆壁肿大淋巴结,肝脏低密度结节;肝脏MR示:肝右前叶上段占位较前缩小,转移瘤可能性大。(放疗后评效:缩小的SD)。考虑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2-20始行小剂量雷替曲塞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11周期(具体:西妥昔单抗mg/㎡,mg,d0;雷替曲塞2mgd1,q21d)(BSA1.8㎡)。

安全性:化疗耐受性良好,无II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截止发稿日期,末次化疗肌酐清除率:71.1ml/min。

有效性:3、5、8、11周期:缩小的SD。

▼表1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图3肝脏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患者肝脏转移病灶有所减小

▲图4肝脏CT检查显示患者肝脏转移病灶有所缩小

▲图5腹部CT检查显示患者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均有所缩小

患者在整个姑息维持治疗中,未出现心脏相关不良反应,体能状态保存良好,生活质量得以保证。截止目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为16个月。

5.总结患者为80岁老年男性,ECOG评分1分,冠心病、房颤、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患者高龄、有心脏病史,减量雷替曲塞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效果理想,耐受性良好。▲图6患者治疗经过小结点评专家

病例点评

患者为80岁男患,诊断为直肠癌(IV期,肝脏、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先后接受原发灶切除术,肝脏病灶放疗,卡培他滨口服2周期。本次来诊后,主治医生综合考虑肿瘤特征和患者特征,给予小剂量雷替曲塞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雷替曲塞2mg,d1,q21d(BSA1.8㎡)),西妥昔单抗mg/㎡mgd0)治疗11周期,3、5、8、11周期评效缩小的SD,耐受性良好。

这是一例个体化治疗成功的晚期肠癌患者,但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首先,RCT研究的不足之处,近年来备受临床医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yy/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