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在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脏血管畸形,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约占出生婴儿的4‰~8‰,主要分为两大类:紫绀型及非紫绀型。紫绀型即出生后婴儿口周及四周末梢出现青紫,或者是随着年龄增加逐渐紫绀加重。尤以哭闹时明显;非紫绀型婴儿早期无症状,往往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即可确诊。主要为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确诊后的心脏病应早期治疗,需要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常规要选择胸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来显示手术部位,术后常常留下较大的瘢痕。

我院刘迎龙教授近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右腋下小切口手术,不劈开胸骨,不切除或切断肋骨,保持了骨性胸廓的连续性,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切口小,且位于腋下及侧胸壁,右上肢功能位时,几乎看不到切口瘢痕,使病儿和家长摆脱因胸骨前正中切口所留下的瘢痕而造成的负担和痛苦。

有一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肺动、静脉瘘;部分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冠状动脉瘘、主动脉狭窄、肺动脉狭窄及肢体血管畸形等。

先心病介入治疗就是在X线、超声波等指引下,将穿刺针及导管沿血管插入心脏要达到的部位,进行影像学诊断后,对病变部位做定量定性分析,再选用特制器材对病变实施封堵、扩张或栓塞的治疗方法。

医生穿刺病人血管(一般采用大腿根部血管),通过特制的直径为2~4毫米的鞘管,在X线和超声的引导下,将大小合适的封堵器送至病变部位封堵缺损或未闭合的动脉导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约1小时)、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不需特殊麻醉及体外循环、住院周期短(约1周)等优点。只有当病人年龄小、不能配合手术者才需要全身麻醉。

1

近20多年来由于先进的现代检查技术的发展(如心导管术、心血管造影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血管造影等)及低温麻醉、体外循环和心脏外科手术的进展,我院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技术已经很成熟,对于很多先天性心脏病都能得到准确的诊断与根治,少见的复杂性心脏畸形基本上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End

个人介绍: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刘迎龙教授。从事心脏外科工作十余年,并曾管理重症监护室多年。对于各种重症患儿的围术期治疗有独到经验;参与各类心脏手术4千余例,主刀手术千余例,目前主刀手术均成功。对于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高压的治疗有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掌握各类心脏病的手术技巧及诊疗常规。专业特长:掌握各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切口治疗,擅长各种疑难危重症心脏病及合并重度肺高压心脏病的手术治疗及围术期处理。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白癜风诊疗指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yy/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