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国医大师雷忠义研究所
国医大师雷忠义是全国第二批西学中、陕西中医学院西学中班毕业(学制3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60余年,耄耋之年,仍在坚持临床、科研和教学。
他提出的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被同仁们广泛认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新药丹蒌片,为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诊治开辟新溪径。他常常对学生们提起幼年父辈们的教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正是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对中医非常感兴趣。20世纪50年代初,中学毕业,恰逢共和国初建,百废待兴,服从国家需要,在陕西省第一卫校接受现代医学教育三年。年后,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工作。年由组织选送参加了陕西省第二批西学中班,于在陕西中医学院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3年。
中西医学属两种理论体系,中医多从宏观讲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理论较抽象,西医多从微观讲细胞、组织等,比较直观,容易接受。初开课时,有70多位同学。第一节课老师就讲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课未讲完,很多同学听不懂,几乎50%的学员没坚持几天就退学了。雷忠义大师没有动摇,坚持了下来。
他怀着“医道通仙”、寻幽探密或有斩获的朦胧意念,怀着对中西医结合美好憧憬与执着,坚信“有疗效就有存在的价值和科学内涵”,在学习中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整日饥肠辘辘,但仍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中医理论与典籍的海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熟诵经文汤头,满负荷完成学业,顿觉天目洞开,收获颇丰。但他觉得这仅仅是个开头。搞中西医结合,要求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博,而且要专。他为了这份事业,坚信勤能补拙,近半个世纪以来,总是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信念,每天都挤出二、三小时学习,常年订阅五种以上的医学杂志。白天忙,晚上补,雷打不动。医院、医院、医院,解放军第二、第四军医大,上海医学院,西安医学院等处,补基础、补临床、补外语、跟随中西医名家研修学习。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为了病人,为了事业,活到老,学到老。他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从“肾”治心,心肾同治。20世纪70年代,他和他医院内科心血管组,选择在农村设点调查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搞群防群治。期间,挖掘民间草药——羊红膻,制成单味和复方片剂,先后在关中地区四县八个大队,两个酿酒厂建立防治点,健全病案,定期送医送药上门,定期复查,坚持十余年,受到群众的欢迎,相关论文在年南京全国会议大会宣读,并刊登在《心脏血管疾病》杂志上,受到同行的肯定和专家讲学引用。复方羊红膻片(即舒心宁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地标产品,无偿交给西安国药厂生产多年,获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此项研究年获陕西省卫生科技二等奖。
羊红膻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基础部同仁与国外某研究机构进行的合作研究中,发现其中降压作用的有效成分中具有α、β两种受体阻断作用。同时,他还发现它有降脂、降粘、抗过氧化及正性肌力作用。《羊红膻治疗高血压及冠心病例分析》发表在《中医杂志》(年8月总第期),获得了陕西省中医药及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羊红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中医关于心本于肾的理论,打开了“从肾治心”即从传统医学补肾药物中筛选防治心血管病药物的新思路。
二、首创胸痹痰瘀互结论。20世纪70年代,他依据临床所见,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有“痛”也有“闷”,他和他的团队大量翻阅经典,并结合临床摸索,首倡把胸痹心痛的痰浊说与瘀血说融为一体,提出痰瘀互结理论,并为当时的西安地区冠心病协作组提供了加味栝楼薤白汤的观察治疗方案,相关论文多次在全国会议(南京、福州、太原、上海)交流,并刊登在《陕西中医》上。年,以此为基础,主持陕西省科委课题“丹蒌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历时20余年,从传统中医理论以及药理学、毒理学、药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化学、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临床电子仪器监测等不同角度,论证了此一证型的大量存在,也证实了疗效的客观性、依存性、尤其是显著有效性。终将针对胸痹痰瘀互结证型的国家级新药研制成功,胸痹痰瘀互结证型及其针对性的新药中成药丹蒌片,获得了我国国家新药评审中心专家们的确认和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国药证字号),并转让长春盖普药业公司,后由吉林康乃尔药业公司承接研制生产,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和选择。年该项目获陕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痰瘀互结证、新药“丹蒌片”被肯定。近几十余年以来,欣喜的看到,胸痹痰瘀互结证逐渐受到了同行的重视与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线咨询白癜风的治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