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个字,阅读需4分钟;阅读文章后,可申请加入由商法通客户、读者组成的「法律交流群」管理员,欢迎对法律感兴趣的朋友入群讨论。(不定期的发红包哦)
导读:“神药”莎普爱思,“续命”王老吉……在夸张无度的广告背后,各种乱象纷繁复杂。中国医药,是时候给自己开一张“药方”了。
最近,你一定被两个因为广告引发的争议刷屏了。
一个是广药集团董事长说“国家计划研究结果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大约10%”,此言论一出引得一阵哗然,甚至有人调侃道,“唐僧肉都已经out了,现在流行王老吉”、“之前是‘怕上火,喝王老吉’,如今王老吉给自己的定位升级成了‘怕死,就喝王老吉’”。
另一个就是靠“洗脑广告”席卷老年人市场的莎普爱思了,一直以来,中国眼病致盲的原因中,白内障以47%的比例高居首位。有句玩笑说,如果谁能研发出治疗白内障的药物,拿个诺贝尔奖也没问题。
日前,又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药”被曝光,也许你爸妈也曾用过这个产品,它就是号称能根治风湿关节炎的曹清华薏辛除湿止痛胶囊(以下简称“曹清华胶囊”)。
多家媒体报道称,曹清华胶囊从推出市场至今,多次因虚假广告违法受到各地管理部门的通报批评。
曹清华胶囊的盒子上标注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B,即保健品(B代表的是保健品)。早在年,国家FDA总局就对曹清华胶囊做出了通报。那为何如今它的销量还非常好,它到底有广告中宣传的那么神奇吗?今天让我们跟着专家的脚步一起揭开“神药”面纱。
为何作为保健品能如此畅销?
曹清华胶囊非常贵,在各大网站上售卖一盒近块,但销量却非常好。
为什么它能卖得这么好?大量虚假的宣传当然是其原因之一,一些洗脑式的广告深入人心,3个月内能让受损骨关节重生,躺在床上的患者能下地行走,拄拐杖的患者能健步如飞……这些广告,很好的抓住了人心。
曹清华胶囊对治疗风湿骨病是否有效?
“曹清华胶囊”针对的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囊括几乎所有骨科常见疾病的多种疾病。比如,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等,也就是说“曹清华胶囊”广告宣传定性为一种包治百病的神药。
事实上,这些药物对于缓解症状可能有一定作用。但是,临床上对于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很难做到完全治愈。
为了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医药商家没少在广告上下功夫,可谓花样百出。但是在这种乱象背后,绝不仅仅是虚假广告,同时也折射出现如今中国医药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乱象一:“神药广告”满天飞
医药类广告,有很多是穿插在各大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间,受众非常广,尤其以中老年人居多。虽然中国已经确立了广告的审查标准,但是很多吹捧药品疗效的“神药广告”依旧能在各种平台上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展现。甚至有些广告打起了“擦边球”,故意做成了不像药品的广告。在编广告词这件事上,厂商更是绞尽脑汁,如同“顺口溜”一般的广告词已成为标配,但往往经不起推敲,稍微有些医药常识的人,就能发现其中的很多不合理。
就以最近被口诛笔伐的莎普爱思为例,其主要的产品滴眼液营收增长非常快,从年营收.47万到年营收7.亿,9年间增幅近47倍。再来看看莎普爱思的广告费情况,年广告支出.15万元,到年这项费用是2.63亿元,增幅近57倍。
数据显示,莎普爱思年至年前三季度对应的广告费用分别为2.1亿元、2.4亿元、2.63亿元、2.2亿元,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的27%、26%、26.84%、31.87%。可见,莎普爱思在广告上的投入和营收占比都是非常高的。作为回报,这款产品在营收上也没让公司失望。莎普爱思年至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7.66亿元、9.22亿元、9.79亿元、7亿元。
“白内障看不清莎普爱思滴眼睛”这种夸张的“洗脑式”广告,其实在中国医药广告界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神药广告”,一提起药名,广告词就已经自动浮现在脑海了。比如说,鸿茅药酒的广告你一定看过:肾虚腰酸鸿茅酒,每天两口病喝走;还有舒筋健腰丸:百年舒筋健腰丸,专药专治腰间盘;再或者益安宁丸:心脏不好睡不平,冠心专利益安宁。这些广告甚至被奉为广告界的“四大天王”,当然,实际上远不止这四家,在此只是打个比方。
乱象二:产销分离宣传无底线
中国的医药产业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产销分离”,医药公司只负责生产而不负责广告问题,很多广告的设计都出自药厂之手,销售人员并不完全了解药品,只是为了多多销售,往往会夸大其词,但两相分离背后的代价,却只能由消费者来埋单。
如果是平时爱看电视的人,一定会发现医疗养生类的节目在电视台非常泛滥,有时甚至分不清,到底看的是养生节目还是超长广告。因为现在的医疗类养生节目,都会请所谓的“专家”到场,结合现场或者场外消费者的一些案例,引导消费者购买节目中推荐的产品,由于是在电视台播出,消费者的信任度自然会高,花高价买了各种医疗保健产品,但是使用安全和使用效果却没人能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十年,已经有9家涉及医疗、药企或保健品的上市公司因为涉嫌虚假广告宣传被查处,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夸张的广告宣传,可以给企业带来不菲的利润。
为什么都爱选择这种形式做广告?理由很简单,相比正规的医药广告,这种类似于专题的广告成本更低,而且播放时间长、利润空间大,直接导致了这种“又臭又长”的医药类广告泛滥成灾。一款药品,从药品生产厂家到代理商、再到广告公司、电视台,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才有眼下一个个“医药广告表演者”的前赴后继,成为非法敛取公众财富的工具。
中国人经常自嘲“病不起”,确实吃个药不容易,想吃到创新的、疗效好的、价格合适的药更是难上加难,消费者大多时候都被广告忽悠了,什么时候才能进入到“别看广告看疗效”这个阶段呢?障碍不少,但值得期待。
推荐
长按下方白癜风诊断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