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prematureventricularbeats)
窦房结的激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自心室内某一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激动,引起心室除极,称室性早搏。这是最常见的早搏,常见于各种心脏病,也可见于正常人。临床表现为心悸,发作频繁或时间过长时,可有心绞痛或低血压的表现。
心电图表现
典型的室性早搏
1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限常>0.12sec,ST段与T波方向多与主波方向相反
2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3提早出现的QRS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P波
4联律间期相对恒定
特殊类型的室性早搏
插入性室性早搏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插入在二个正常的窦性搏动之间,这二个窦性搏动的距离等于一个窦性心动周期;无代偿间期
多形性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形态不同但联律间期相对恒定者则提示为多形性,称为多形性室性早搏
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律间期不同而且形态也不同者则提示为多源性,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并行心律室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形态相同且联律间期不固定,长短异搏周期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R-on-T现象发生于收缩期较早的室性早搏,收缩出现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波峰或前支或后支,是发生在心室复极不完全,心室处于易反复激动的易损期。易发生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室扑等。
舒张晚期室性早搏及R-on-P现象室性早搏发生在舒张晚期,窦房结冲动已传至心房,形成P波。P-R0.12s,QRS波畸形增宽,P波与QRS波无传导关系。如果QRS波落在前一P波上,称为R-on-P现象。
室性早搏的二联律法则恒定的长心动周期后出现,并形成联律间期固定的室性早搏二联律
疾病病因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失调,常可引起室性早搏的发生,紧张、焦虑、疲劳、饮酒则为其常见诱因。
左心室内假腱索
有些良性室性早搏,经心脏彩超检查,发现有左心室内假腱索存在。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如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导致心室扩张或肥厚、心肌炎和心肌病、高血压性心室肥厚、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术后,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衰等,均可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
药物
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尤其洋地黄最为常见;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毒副作用。
电解质紊乱
如严重低钾或低镁血症。
临床表现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早搏及原发疾病两方面。
部分偶发性室性早搏无明显不适或仅有原发疾病的症状。
频发室性早搏则多有心悸、心跳停顿、咽喉牵拉不适等。
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检查可以确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客观评价室性早搏的数量、表现形式,是否触发心动过速,以及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
疾病治疗
应在控制病因和消除诱因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具体医院就诊治疗。
疾病预防
主要是对原发病因进行积极干预及治疗,如积极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器质性心脏病的异常结构,纠正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等。
疾病预后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偶发室早,预后佳;
有器质性心脏病并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室性早搏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