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出现如偏瘫,失语,半生不遂等情况。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工作质量,甚至会引发生命危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估计,我国现有房颤人群超过万,发病率大概是0.7%,房颤导致卒中数量每年约有52.5万,给社会、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重视!医院房颤中心建立医院房颤中心建设启动会暨房颤卒中预防规范化管理专家巡讲会现场为了规范房颤的诊疗流程,最大程度降低房颤卒中的发生率,以及由此引发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协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联合发起了房颤中心的建设项目。作为全国第一批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和房颤介入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医院于年3月11日在成都锦江宾馆举办了房颤中心建设启动会暨房颤卒中预防规范化管理专家巡讲会。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院房颤中心医疗主任陈茂教授主持启动会,医院副院长、医院房颤中心主任委员曾勇教授,中华医学会电生理和起博分会主任委员黄德嘉教授,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从新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等莅临会议并致辞。医院相关负责人,医院神经内科、心脏外科、急诊科、门诊部、老年科、内分泌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出席此次会议。规范化抗凝治疗是应对房颤的正确方式医院房颤中心建设启动会暨房颤卒中预防规范化管理专家巡讲会现场刘大爷今年68岁,2年前曾因为左侧肢医院神经内科,考虑诊断“脑梗塞、高血压、房颤”,给予住院治疗后,患者偏瘫症状有所好转,可独立行走,出院后长期口服降压药物,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给予正规抗凝治疗,于半年月前再次出现右侧肢体瘫痪、失语,目前仍长期卧床,说话含糊不清。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也给家属带来了经济上和精神上巨大的压力。我国现阶段房颤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因医患双方意识不到位,导致房颤早期诊断率低、药物治疗不规范、手术或新型技术仍需普及和房颤长期管理欠缺等,特别是规范化抗凝治疗率远低于全球水平。中国房颤中心主任,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黄从新教授说到,国外开展房颤规范化诊疗项目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项目的开展,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及新型介入治疗率不断改善,房颤患者预后也不断改善。所以,我国开展房颤综合化管理迫在眉睫。黄教授表示,成立房颤中心主要是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加强规范的抗凝,提高医务人员和病患接受医务人员防治规范性的意识,同时提高社会人群的对房颤危害意识以及规范管理的知晓性。通过自我诊断,部分房颤病例是可以识别的:心跳不规则,心音的强弱不一致,脉搏和心跳不匹配,我们自己可以摸脉博,自我诊断和筛查。多学科诊疗,规范房颤患者的诊疗流程医院房颤中心建设启动会暨房颤卒中预防规范化管理专家巡讲会现场不同的亚专业之间可能会面临很多的阻碍,增加病人的就诊时间,和就诊负担。房颤中心涵盖了多个学科,流程的优化,可以缩短病人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时间,医院心内科主任,医院房颤中心主任陈茂教授告诉记者,通过房颤中心的建立,加强医生对房颤这个疾病危害度的了解,以达到规范化治疗的目的。以中心建设的模式,医院,让基层医生也了解现在房颤的规范化诊治,加强对患者或潜在患者的教育,起到一定的社会性效益。房颤是一个是一个可治的慢性疾病,我们可以加强预防:戒烟戒酒,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另外要有好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控制体重,要有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病率,医院,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现任主任委员黄德嘉教授建议。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张文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yy/1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