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青大附院为3名刚刚完成心脏移植手术并恢复良好的患者送上祝福蛋糕,祝贺他们康复:8月17日和19日,青大附院2天内成功开展了3例心脏移植手术,这在青岛医疗史上意义非凡。两名60多岁的老农有了40岁的心脏,患心肌病11年的小伙也有了跳动有力的新心脏。目前3人恢复顺利,一位已于本周一出院。
心脏移植助21人重获“心”生
这3名心脏移植患者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一样的故事,却因为对生命的渴望,不约而同地选择来到青大附院求医。
11年前,即将大学毕业的谭某确诊患上扩张性心肌病。“从那时起一直辗转求医,北京、石家庄、长春都去过。一般两医院。”今年8月16日,谭某在青大附院入院,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新功能IV级,经评估为终末期心衰。入院3天后,他幸运地等到了心源,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出院后,他希望能找份工作,让生活尽快回到正轨。
63岁的患者许大爷饱经心脏病折磨。去年腊月,他从睡梦中醒来,浑身是汗,儿子连夜医院,他被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住院五天抢救了两次。“当时眼看就不行了。后来又转院到市里,放了支架,在医院过了春节,但依然没什么好转。”许大爷说。抱着最后的希望,5月18日他住进了青大附院。8月17日,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
“做完手术像重生了一样,一觉醒来我就变成健康的人了。”67岁的赵大爷说。比起前面两位患者,赵大爷从发病到现在仅7个月,不同于其他患者的犹豫,他果断选择进行心脏移植,也幸运地只两个月就等到了合适的心源。
作为3例心脏移植手术的主刀医生,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杨苏民说,这样3例连续移植的情况在国内都很少见。
从年4月19日完成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至今,青大附院已经完成了21例移植手术,其中最小的心脏移植受者仅13岁,年龄最大的患者即赵大爷。目前全国一年仅能做例左右心脏移植手术,青大附院在此项手术开展方面走在了前列。
1小时换“心”打造DCD青岛模式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需要手术医生、麻醉师、体外循环师、器械护士的紧密配合。
“我28年的从医路上,进行心脏移植手术者70%—80%为扩张性心脏病。目前,国际上常用HTK心脏保护液保存心脏器官,时间限定为6小时。我院目前拥有全国排名第三的DCD供体,实现无缝链接,1小时即可为患者换‘心’成功,生存率达91%,不论是手术成功率还是病人远期生活质量都不错。”杨苏民说。
此外,杨苏民解释到,心脏的匹配需供体人及受体人相同血型、超过45岁的心脏一般不能再使用、供受体体重比例不能小于0.8,若受体体重比供体大太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容易心功能不全。
心脏移植要求比肝脏或肾脏移植要高很多,合适的心脏十分宝贵。
心脏移植是心外科医生的“终极追求”在开展移植手术前,杨苏民曾到美国休斯顿心脏中心学习了心脏移植、肺移植、心肺移植,医院学习。
在正式开展心脏移植手术前,杨苏民还带医院医院学习、进修,在上海动物实验中心做了多例动物实验,并取得了成功。“目前我们心脏移植团队有近30名医护人员,每个岗位都有后备人员,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杨苏民介绍。
心脏移植适用于传统手术方式和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晚期、瓣膜病晚期、限制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概要)》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心衰病人万,需要做心脏移植的病人并不在少数。“医院,最多的时候有十个患者同时等待心脏移植,现在也有四五个人在等待着。”杨苏民说。
(据齐鲁晚报、大众网、青岛晚报、半岛医苑等多家媒体报道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