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伟教授心脏起搏领域新技术的应用

在近期的学术会议上,中医院华伟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心脏起搏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医心将其整理如下,希望对您有所裨益!

可兼容磁共振(MRI)检查的起搏器

华伟教授表示,金属物起搏器在强磁场中会导致起搏器抑制,或与交变磁场相互作用导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而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美国放射学院(ACR)与北美放射学会(RSNA)警告:MR系统产生的磁场会导致心脏起搏器发生故障,对患者产生直接危害。大部分主要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生产商网站上都列明MRI检查是禁忌证。

据华伟教授介绍,随着起搏器技术不断进步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全球第一款FDA批准的MRI兼容的起搏系统已在中国上市,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核磁兼医院植入。在临床应用中,骨关节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肿瘤化疗等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时应尽量选择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

最早的起搏器体积较大,植入后可能带来许多并发症,其中很多与电极导线相关,如穿刺过程中血气胸、植入后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感染需拔除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导线起搏器应运而生,现在不仅体积缩小,功能也不断完善,可像胶囊一样植入心腔内,目前上市的主要有两款:Nanostim和Micra。

无导线起搏器需要借助递送系统将其送至心腔内,之后释放、固定在心尖部或间隔部完成整个起搏器的植入。对于无导线起搏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华伟教授分享了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第一个大型多中心研究证实,与传统的起搏器相比,Micra组患者主要并发症降低了51%,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医院为Micra全球临床试验贡献了5例。华伟教授指出,植入Micra的患者并发症风险小,活动不受限制,但也因此失去了双腔起搏带来的房室同步(AVS)。对于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房室同步能够减少起搏器综合症发生率,提高心输出量,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今年美国HRS年会现场还公布了Micra双腔起搏功能的研究——Marvel研究结果,75例患者的加速度传感器数据证实,心脏活动能够被感知到并被分为4个部分:A1:心室等容收缩和三尖瓣/三尖瓣关闭;A2:主动脉/肺静脉瓣关闭;A3:心室被动充盈;A4:心房收缩产生的主动充盈。MARVEL研究是对已植入Micra的患者进行房室同步起搏的多中心可行性研究,主要目标是通过HOLTER分析评估患者静息状态30分钟内的房室同步心搏比例;次要目标是考察心房感知的敏感性;考察体位变化对于加速度计的影响;考察房室同步算法打开和关闭情况下的心超数据。70例入选患者中,获得64分Holter分析报告,AVB和正常房室传导的患者各约1/2。结果显示,平均房室同步心搏比例为87%,83%的患者AVS比例>70%。导致AVS比例低的原因是窦率<50或>bpm、频发早搏、A4信号振幅过低。

全皮下ICD(S-ICD)系统

华伟教授表示,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传统的经静脉ICD系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锁骨下静脉闭塞、血管畸形、静脉导线磨损(导线断裂/绝缘层破裂)、导线拔除困难、因感染需移除整个系统等。为了克服其产生的并发症,无静脉电极导线除颤系统即全皮下植入型ICD系统(S-ICD)被研发出来。S-ICD不需要经血管将电极导线植入心脏,保证血管结构完整;严格按照解剖结构植入,在植入时不需要放射透视;其复杂的算法使除颤效果不劣于经静脉植入ICD。S-ICD系统适合大多数当前ICD患者人群,具体为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需要除颤治疗的患者人群。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将S-ICD系统纳入Ⅱa类推荐,而后,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律学会(AHA/ACC/HRS)室性心律失常(VA)和心脏性猝死(SCD)指南将其纳入Ⅰ类推荐。年12月23日,华伟教授与张澍教授共同成功完成了第一代S-ICD在中国的首例置入。年11月,第二代S-ICD在我国正式上市,其使用寿命更长,体积更小。

迄今为止,国内约植入五十多台S-ICD,现在由于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广泛应用。S-ICD作为一种新技术,正在快速不断发展。

治疗心力衰竭的起搏器

华伟教授表示,起搏器在心衰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RT是目前心衰治疗的重要手段,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这一方面也有很多新技术,如左室多部位起搏(MPP)是在四级导线的基础上同时选择两个点进行起搏,能更有效地夺获心室,改善起搏同步性和患者心功能,并减少膈神经刺激等并发症。国际上发表的许多研究已证实MPP能进一步提高CRT有效率。有研究显示MPP能提高19%的反应率。该技术年在国内上市,并已在国内应用。医院数据显示,与一个点起搏相比,两个点起搏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华伟教授指出,无导线起搏器除了治疗心动过缓外,也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得到应用,现在临床上开发了无导线左室心内膜起搏器,该技术已在临床上试用,SELECTLV研究中共34例成功植入的患者,27例完成1个月随访,96%能稳定进行CRT治疗;QRS波宽度较自身及RV起搏的宽度分别缩短了36.8和52.7ms。该研究证明了超声介导的无导线左室起搏系统是可行和安全的,将来可应用于CRT植入失败或无反应患者。华伟教授表示,这一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

CCM理论上讲寿命可达十年以上,现在欧洲主要应用于CRT无反应或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的患者,全世界约例患者已植入CCM,其中欧洲例;美国例(FIX-5研究纳入)在进行多中心研究,刚刚获得FDA批准上市;亚洲48例。中国已通过认证,医院于年12月完成了第一例CCM植入,作为药监局注册前的应用,现在患者还在随访当中。

迷走神经刺激(VNS)治疗心衰

对于VNS国外进行了很多小样本研究,研究结果比较矛盾。因此,华伟教授认为,VNS治疗心衰的效果目前尚无定论,还需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证明其疗效。

总结

最后华伟教授总结表示,有些心脏起搏领域的新技术已在国内应用,还有一些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可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提高心律失常器械治疗的水平。

更多阅读

医心评论

华伟教授:心力衰竭器械治疗进展

华伟教授:S-ICD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来源:医心

编辑/排版:Sara

欢迎投稿、推广合作!

邮箱:review

ccheart.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wh/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