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是脑卒中,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和高复发性特点。减少由房颤引起的卒中,需要对有中高卒中危险的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然而,由于对房颤卒中和出血风险评估的认知不足,以及对患者出血风险的担心,临床上房颤抗凝治疗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规范抗凝治疗最重要的两个核心问题是,明确哪些患者需要抗凝治疗,以及合理规范的使用抗凝药物剂量。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以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主办的《从指南到实践——房颤卒中预防规范化学术交流系列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旨在提高临床房颤的诊疗水平。
在本期课程中,医院刘兴斌教授、医院范洁教授为您讲解《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的注意事项和风险评分常见误区》、《中国房颤患者是否有必要常规降低DOAC的剂量》主题内容。
刘兴斌教授: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的注意事项和风险评分常见误区
范洁教授:中国房颤患者是否有必要常规降低DOAC的剂量
01
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
是房颤治疗的关键措施
评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积极的抗栓治疗,是房颤治疗最重要的措施。目前国际和国内权威指南都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相较于曾经广泛使用的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增加了血管疾病、年龄和性别3个指标。
研究表明,CHA2DS2-VASc评分相对于CHADS2评分量表更具优势,超过半数的CHADS2评分为0或1分的患者,经CHA2DS2-VASc重新分级后,为2分甚至最高达到4分。这类患者每年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TIA)发生率可高达8.18%,提示CHA2DS2-VASc评分能筛选出更多需要抗凝的中高危房颤患者,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血栓事件。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治疗的基石。同时,抗凝药物所带来的出血风险亦不容忽视。因此,如何选用准确的出血风险评分成为抗凝治疗的关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管理指南首次提出了出血风险评估系统——HAS-BLED评分。随着总分的增加,房颤患者每年大出血风险显著升高。
刘兴斌教授特别指出,目前临床认为HAS-BLED评分≥3分提示出血高风险,但并不能将出血风险高作为抗凝治疗的禁忌,应积极改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如酒精戒断、控制好血压,维持INR稳定,或停用不该联合的抗血小板药等。尽量减少出血风险,避免出血事件的发生。
研究证实,即使是高出血风险患者也应进行抗凝治疗。与非抗凝治疗相比,无论HAS-BLED评分0-2分或者≧3分,口服抗凝治疗均显著改善临床获益,延长无事件生存。
02
掌握CHA2DS2-VASc评分,
准确筛查房颤卒中风险人群
CHA2DS2-VASc评分因其评估项目众多,临床中往往容易错判。我们将评判标准和容易误判内容进行了汇总:
C-充血性心衰,满足「存在心衰症状和体征,或具有左室射血分数减少的客观证据」,即可计分,与EF降低的程度没有关系。
H-高血压,只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包括已控制),即为卒中危险因素。
A-年龄,年龄≥75岁计2分,65-74岁计1分。
D-糖尿病,空腹血糖>7mmol/L,或使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即可计分。
S-卒中,包括既往脑缺血(卒中或TIA),以及任何部位「血栓栓塞病史」。除了卒中外,如果患者有肺栓塞病史或外周栓塞病史,也应计2分。
V-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以及主动脉斑块3个指标,存在其中任1项或多项计1分,不重复计分。
Sc-性别,大量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女性房颤患者更易发生卒中,故女性患者计1分。
03
掌握HAS-BLED评分,
准确识别出血风险人群
临床中医生在进行HAS-BLED评分时,往往也存在一些「盲点」。以下是评判标准和容易误判内容的汇总:
H-高血压,只包括未控制的高血压,强调当前收缩压>mmHg。
A-肝肾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各占1分,如同时存在,计2分。
S-卒中史
B-出血史,指既往无特殊诱因的出血史和/或出血倾向。
L-INR值波动,INR值波动只适用于使用华法林的患者。治疗窗内时间(TTR)<60%被定义为」INR值波动」。
E-老年(年龄>65岁)
D-药物或嗜酒,药物或嗜酒各1分。药物是指同时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和非甾体类消炎药(此处易遗漏,需仔细询问病史);嗜酒定义为:指≥8个饮酒量/周。
刘兴斌教授最后指出,房颤患者是否使用抗凝治疗,主要看CHA2DS2-VASc评分。做好评估的同时,应加强随访,随访期间及时监测临床上的改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抗凝及其他预防性血管治疗可能会挽救生命。当然,我们也需要了解哪些患者不需要进行CHA2DS2-VASc评分,例如瓣膜性房颤及肥厚性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
04
亚洲房颤患者NOAC的
标准剂量和低剂量之争
房颤抗凝可以预防卒中发生,特别是在没有出血高危风险的时候,使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是患者和医生广泛接受的理念。但是由于NOAC不依靠监测血液指标来判断疗效,所以临床医生会觉得使用低剂量就可以减少出血的风险。
范洁教授以利伐沙班为例,展示了一个真实世界的调查数据。亚洲患者体重较低以及基因等因素,临床医生可能会基于安全性考虑,使用相对较低的剂量15mg进行抗凝治疗。欧洲、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则倾向于使用20mg进行抗凝治疗。
依说明书建议,利伐沙班15mgqd用于NVAF患者,仅适用于「CrCl30-49ml/min」的情况。但是,在现实世界尤其是亚洲人群中,15mg剂量广泛用于「正常或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按说明书建议,应该采用20mg)。那么,15mg剂量是否满足普通中国房颤患者的治疗需要呢?
一项来自韩国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对于正常或轻度肾功能不全NVAF患者,无论利伐沙班15mg还是20mg,缺血性卒中预防效果明显均优于华法林,出血风险也小。
进一步对15mg和20mg利伐沙班进行比较,两者疗效终点没有差异,出血性终点单独来看也无差异,但利伐沙班20mg组「复合事件率」显著低于15mg组。研究提示,利伐沙班用于非中度肾功能不全NVAF患者,20mg/d倾向于「优中选优」。
10mg剂量又是否可以满足普通房颤患者的治疗需要呢?一项来自台湾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考察了推荐剂量(15或20mg/d)和低剂量(10mg/d)利伐沙班在亚洲非中度肾功能不全NVAF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与推荐剂量相比,低剂量未显著减少颅内出血风险,却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研究不支持10mg/d用于正常或轻度肾功能不全NVAF患者。
小结
评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需定期进行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指导抗凝治疗预防卒中。是否抗凝治疗,主要依据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3分提示出血高风险,但并不能作为抗凝治疗禁忌。大多数房颤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疗,优选NOAC。
15mg利伐沙班用于非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普通房颤患者,相较于华法林,仍具有良好的获益,但结合「复合事件率」,更倾向于支持20mg应用。此外,不支持更低剂量(10mg/d)利伐沙班用于正常或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
专家简介
刘兴斌教授
北京医院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范洁教授
医院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内容策划:马腾内容审核:马腾,庞芬题图来源:站酷海洛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