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高新技术领域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深入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重大战略,围绕“5+1”现代产业“16+1”重点领域,“10+3”现代农业部分领域和科技协同创新等重点任务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一、总体绩效目标
高新技术领域力争突破关键技术项以上,申请软著、专利项以上,获得授权项以上,形成重点产品款以上,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达30亿元以上。
二、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三、支持类型和经费
按照“5+1”产业重大项目、“5+1”产业面上项目和协同创新项目进行分类支持。
(一)“5+1”产业重大项目。
根据我省产业发展实际,围绕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为全省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格局提供科技支撑,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区域辐射带动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联合,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各市(州)布局重大产业化项目。注重解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等应用研究和集成示范,注重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衔接,注重和扩大在创新中科技人员的自主权和鼓励自由探索。
除特别说明外,经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万元,具体见指南有关说明。
(二)“5+1”产业面上项。
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已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省级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形成一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申报的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的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
(三)协同创新项目。
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协同创新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四川省协同创新发展的重点技术、重点方向和优势领域,以科技协同创新自主创新为核心,发挥省级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符合四川省协同创新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等,着力形成一批面向协同创新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为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申报的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企业申报的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四、实施周期
请输入标题
项目执行期为2年,年4月至年3月。
五、支持重点
请输入标题
(一)“5+1”产业重大项目。
电子信息领域:
1.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
有关说明: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Hz高像素密度AMOLED显示技术及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QHD的Hz驱动显示技术,探究合理的面板设计方案,包括像素布局、薄膜晶体管宽长比,Cst大小及移位寄存器驱动方式,实现高刷新频率与屏内开孔技术、柔性集成触控技术的匹配,提升画质和客户体验。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5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完成3款产品量产;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2)高精度G8.5灰阶掩膜版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G8.5代平板显示用灰阶(Gray-tone)掩膜版制造关键技术和工艺研究,掌握制造过程中的超高精度光刻、先进化学制程、掩膜版高效清洗、先进测量、高精度光学检查、高精度掩膜版修补等掩膜版制造核心技术,形成产业化规模,实现国产化配套。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1项以上(产能≥30片/年);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国产多核心通用处理器芯片优化设计及开发适配。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自主可控架构的多核心处理器芯片的核心、封装设计及基于该芯片的整机主板设计研发,完善操作系统、编译器等基础软件的开发适配。实现可满足高端桌面计算及中低端服务器应用的芯片、整机、基础软件环境综合的全套自主可控通用芯片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1款,实现2~3个领域示范应用;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4)8K超高清图像传感器芯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8K超高清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突破大面阵、低噪声、无果冻效应和BSI等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的高帧率、高分辨率8K超高清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推进8K成像设备国产化进程。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集成电路布图5项;芯片从电路设计到制造全流程国产化;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5)超大尺寸多点触控电容显示屏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无线网格控制、边缘走线镀金属法、网格式金属导电层电路和钛铜材料应用等技术融合,突破多点触控技术、边缘走线、电路系统设计和高强度制作等超大尺寸电容屏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实现高清晰显示,低电阻率,触控灵敏,反应快、寿命长,具备多点触控且符合电子行业标准的大尺寸投射式电容屏大规模生产的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不少于2个;示范应用不少于1个;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元。
(6)高可靠性多列功率器件贴片用节能引线框架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高输入阻抗、低驱动功率、高开关速度的功率器件热稳定性,突破精密级进多条模具结构设计、高利用高效多列模具结构设计、表面处理防污环保技术、药水防渗漏麻点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解决料带不平整、塌角、精度、锡亲和性等问题,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中试生产线1条;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7)应用于多波束通信的系列国产射频芯片。
研究内容:研制一系列应用于多波束通信系统的国产射频芯片,实现关键芯片的国产化和低成本化。包括基于国产工艺线的GaN功放芯片、幅相芯片和表贴变频芯片,实现对收发信号的收发放大、幅相控制及频率变换等功能,具有自主可控、低成本、高集成度、高精度、低功耗、小体积等多项优势,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芯片产品6项;在卫星通信、气象雷达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8)面向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的安全芯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的安全芯片,突破基于隐藏指令挖掘的嵌入式处理器净化技术、阐明基于逻辑网表检测的FPGA器件防御手段,形成基于模型的系统芯片安全评估方法,大幅提升我国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的芯片安全性,增强产品在各领域市场的竞争力。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基于安全芯片的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样机1台;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9)三维光学工业轮廓传感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自由表面局部形变的光学非接触测量技术,智能轮廓匹配算法,大尺寸度3D/2D光学轮廓测量原理研究,无缝轮廓融合技术,高精度图像校正技术,大面积快速3D测量技术,以及光学设备介入工业环境的措施和方法。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展应用示范1个;项目执行期内实现产值0万元。
(10)工业新型X射线图像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新型X射线图像传感器,研究具有高光-光、光-电传感效率和灵敏度的新型X射线探测与成像功能单元与模块及其相关制造工艺技术。掌握功能层的大面积、低成本制备、厚度与均匀性控制技术,以及功能单元合成工艺与器件化工艺;研究图像传感器件中功能单元的X光探测响应特性,抗X射线辐射加固技术,以及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与变化规律,循环弯曲状态下光电转换性能的稳定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项目执行期内销售收入不低于0万元。
(11)TGV/TSV的晶圆级MEMS封装工艺。
研究内容:研究TSV/TGV微孔的金属化工艺,突破目前针对大尺寸、任意形状、高深宽比及盲孔金属化的技术难点。探究基于液态金属纯物理过程的微孔填充技术、后道工序兼容性、再布线可靠性及填充物电性能等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的高效、高可靠工艺设备的研制生产,实现整套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的固化,形成规模化的服务能力。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2个;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12)应用于5G移动通信的IHP-SAW滤波器芯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5G移动通信设备对小型化、高性能声波滤波芯片的应用需求,开展IHP-SAW谐振器芯片结构的设计创新和优化,研究声波在IHP基材中的传输特性以及IHP-SAW结构的声波谐振特性,优化IHP-SAW中压电材料层与二氧化硅层的结构组合,设计出具有高品质因素,低温度偏移系数的声波谐振器,开发出小型化、低插损、低温度偏移系数的IHP-SAW滤波器芯片,完成并量产中心频率在3.55GHz、3.45GHz和2.GHz的三款IHP-SAW滤波器,实现IHP-SAW滤波器芯片在5G移动通信(sub-6G)中2~4GHz频段内的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万。
2.新一代网络技术。
有关说明:新一代网络领技术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基于5G的智慧宅域网接入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5G智慧宅域网保障技术研究,开发智慧物联网接入系统、智慧物联网络接入网关和智慧家庭边缘存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为5G新型存储应用提供平台支持的新一代高速、智能、全接入宅域网架构,并形成智慧宅域网典型应用场景。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
(2)无源蜂窝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能量“开源节流”技术、长程反向散射通信技术研究,突破无源蜂窝物联网中系统信息模型、通信组网协议、大容量大并发接入机制等关键技术;研制无源终端/节点、蜂窝中继器、5G智能网关等核心设备,实现对5G网络无源终端/节点的兼容与延伸。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家;申请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发表SCI论文不少于5篇;新增产值超过0万元。
(3)面向F5G的混沌物理信息安全传输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混沌物理的网络信息安全传输机制研究,突破实用化传输与信息安全传输等关键技术,开发系统关键器件模块,为F5G及其与5G协同联动中的信息安全传输提供技术支撑;完成产品研制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器件或模块产品不低于3种,开展应用示范3家以上,新增产值不少于0万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4)卫星互联网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多型卫星互联网通信产品研制和应用技术研究,构建集自主创新开发、仿真分析、测试验证、效能评估于一体的卫星互联网通信系统平台,研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应用示范作用的卫星互联网通信系统产品,打造卫星互联网通信产业集群。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建成演示验证、示范应用、仿真测试等平台至少1套;申请专利不少于8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新增销售不低于0万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5)适应恶劣灾害环境的5G智能应急指挥网络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复杂恶劣环境下应急指挥网络体系架构和应用模型研究;突破自适应传输技术、网络形成与演化控制机制、“天-空-地”一体化快速随遇接入与自适应组网、多维异构资源协同调度、适应恶劣环境的便携式装备设计以及“感-传-用”一体化智能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构建复杂灾害环境下5G智能应急指挥示范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发表论文2篇;执行期产值不小于0万元。
(6)5G基站用高品质陶瓷介质滤波器研制与大规模量产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高品质滤波器陶瓷粉体的宏量制备和陶瓷滤波器的烧成工艺研究,突破5G基站陶瓷滤波器的粉体制备、致密化烧结、陶瓷金属化和滤波器件物理设计等关键技术。建成陶瓷粉体和陶瓷滤波器生产线,实现5G基站高品质陶瓷介质滤波器大规模量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建成陶瓷粉体和滤波器中试生产线、实现粉体日产量大于1吨、滤波器日产量大于1万只,良品率大于90%;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7)基于3S+C技术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通信网络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研究,突破高速通信网络技术、云计算、兼容多源数据采集格式、数据协议标准化等关键技术,建立“卫星通导遥”一体化的网络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平台,建立应用于偏远无人区的林业巡护,30海里外海上安全运输,移动目标实时监控信息回传的通信网络保障。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在海洋、林业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8)面向多接入点的大容量长距离安全传输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大规模高带宽应用的安全网络传输问题,开展基于区块链的跨域可信身份管理与认证技术、端到端加密路由策略、基于深度网络的流量检测与自适应策略生成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高吞吐量,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通信平台,支撑大规模、高带宽、长距离、高实时的网络通信典型应用,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实施周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9)5G通讯用集总参数表贴环行器隔离器。
研究内容:突破铁氧体宽温下高温度稳定性技术、小型化集总参数器件设计技术、器件宽温匹配技术、中心导带高精度成型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出5G通讯用集总参数表贴环行器隔离器样品。提升配套工艺能力和生产能力,建成集总参数表贴环行器生产线。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年创造产值1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10)5G智能闭环音圈马达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微型机械高精度结构设计和加工、闭环反馈芯片控制策略、马达驱动系统软硬件兼容性等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能耗低、对焦时间短、光轴偏移小、抗跌落等优势的闭环音圈马达机电系统,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扩大其在智能终端设备中的应用,实现核心器件自主可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实现产值不低于0万元。
(11)高速率、超低延时5G工业互联网模组研发及产业化。
基于第5代移动通信NR技术,开展5GNR通讯模组的关键技术研究,突破5GNR通信技术、多载波聚合、多天线MIMO技术、多阶调制技术、极限温度工作、散热等关键技术,实现高速率数据传输、超低时延、语音通话等功能,研制支持5G/4G/3G多模蜂窝通信模组。
考核指标:突破5G关键技术3-5项;形成产品不少于4款,终端产品应用于不少于10个不同行业;申请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年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大数据。
有关说明:大数据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特种设备条件下多源异构大数据技术及其在城市公共安全的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以特种设备为对象,研究多源异构大数据平台及其在公共安全的应用。对多感知设备的多样性数据源、异数据结构、特征值体系、数据范结构化、设备安全知识图谱、应用场景数据服务决策算法等研究。构建涵盖数据采集、清洗、特征值提取、数据融合、基于安全知识图谱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的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提供多应用场景数据服务的大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3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2)航空物流多源数据融合与协同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机场海量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突破多源数据智能规则映射、数据加密认证接入、数据自动归一化处理、流式数据特征提取等关键技术,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据运营共享平台,提高机场物流系统信息化服务水平,增强机场运营保障决策能力。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1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3)数据驱动的用户画像与行为分析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数据驱动的用户画像与行为分析,突破语义WEB、机器学习、知识工程、知识发现、文本挖掘等关键技术,准确把握用户画像特征,创新用户分析与知识抽取方法,实现融合多种模型算法,可赋能企业深入分析洞察用户行为的用户画像与行为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1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4)融合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国产软/硬件及自主研发的国产数据库引擎,研究索引与检索、高效数据存取、集群安全等技术,实现一站式数据管理;研究西方拉丁语系索引技术,解决中文精确检索效率关键问题;研究基于中间层的关系、文档、图数据联合检索效率,实现引擎层的多种数据索引结构的单语句融合检索,形成融合数据库产品。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5)跨行业异构数据智能综合决策系统。
研究内容:围绕跨行业跨地域多元化集团精益管理的需要,研发数字化智能决策综合指挥平台,基于CWM规范统一数据标准研发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跨行业数据的实时分析,构建精益生产知识图谱和资管风控模型,实现覆盖工业生产、特许经营等跨行业的企业精准决策和高效指挥。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1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6)多源多维多态信息融合的复杂数据中台研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医疗信息的多源、多维、多态的复杂数据信息的信息抽取、数据关联、数据对齐、NLP引擎等关键技术,以统一的数据标准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多源异构大型数据中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1款;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7)农业大数据资产化管理及智能分析应用系统。
研究内容:基于农业大数据资产化管理,研究多传感器多维数据智能识别技术、数据特征提取汇聚及智能分析技术、构建农作物的数字化生长模型,进行农作物生长态势评估及智能预测;研发行业数据资产化管理与智能分析系统,实现现代农业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的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1款;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8)面向多语种的全球前沿技术智能汇集与应用平台。
研究内容:突破多语种跨媒体知识抽取、人机协同翻译、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知识表示与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面向多语种的全球前沿技术智能汇集与应用平台,实现特定行业的科技创新技术与能力的主动发现与精准推荐等目标,进而研判技术前沿和热点趋势,为科技决策提供导向性支撑依据。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1款;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9)面向基因测序的大数据异构加速计算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针对基因测序的高速运算技术,形成基于FPGA的异构加速计算平台;以高性能FPGA计算单元为核心,对目前基因测序流程和算法进行重构,实现快速、准确、低成本、全国产的基因测序并行异构加速处理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1款,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0)自主安全核心交换机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下一代国产核心交换芯片产业化的应用,研制具有核心元器件全国产化、分布式架构、关键部件全热备、业务卡处理能力可扩展、高密度接口的新一代自主安全核心交换机产品,以满足金融、政府、国防和运营商等行业网络信息化建设需求。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1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11)基于区块链的大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平台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新基建数据中心运营,部署区块链算力节点,研发智能IT运维管理平台,形成大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中心运维、固定资产管理、基础设施维护等高效管理。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实现区块链算力节点部署;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大于0万元。
注:该条指南可以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由雅安市科技局推荐并出具推荐函。
4.软件与信息服务。
有关说明: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基于天地一体智能化的灾害监测服务平台研发。
研究内容:突破灾害全时空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建立综合基于天地一体化的多层次立体观测、多层次多任务综合灾难识别、在线实时典型灾害数据分析、天地一体化综合仿真等多技术应用的灾害监测服务平台,实现动静结合、巡控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整体局部结合、仿真实时决策结合的全天候天地一体化灾害立体监测。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1款,开展行业应用示范≥2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2)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构建问题,构筑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集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科普与通识类在线课程、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平台、人工智能教学实验课程、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具、教师培训服务、创新体验中心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5项;形成重点软件产品≥2款,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展中小学应用示范≥2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3)面向自主可控通用软件智能化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实现在国产化软硬件平台下的一键式开发环境部署,构筑一套针对国产化软硬件平台的集通用软件开发工具包、智能化软件集成开发环境、可视化软件界面编程工具、通用软件框架于一体的智能化软件开发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形成重点软件产品1款;开展应用示范≥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4)教育大数据治理及数据共享应用生态构建服务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AI大数据质量动态评估及自动检测技术,实现数据质量报告自动解析及敏捷数据治理;研究基于私有区块链的大数据分布式共享及数据血缘追踪技术,实现全数据链路溯源;研究场景化模式识别的全域数据纠错及流程自动化技术,实现全应用生态的一体化纠错云服务。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形成软件系统1套;开展应用示范≥2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5)细粒度CFD软件平台。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CFD软件存在的代码冗余、难扩展问题,采用插件式软件架构,研发细粒度CFD软件框架,实现友好的用户界面、跨平台特性、维护升级方便,为细粒度封装CFD软件提供集成、测试服务,实现一个开放、共用的二次开发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2项;形成CFD软件1套,开展应用示范≥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6)退役军人智慧信息服务平台。
研究内容:针对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需求,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退役军人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退役军人事务协同融合、服务精准。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1个。
注:该条指南可由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并由退役军人事务厅推荐并出具推荐函。
(7)新一代智能EPG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IPTV领域,研究基于RN架构、C/S架构的智能EPG动态布局动态更新技术,突破动态模板构建、动态模板渲染引擎、模板无限动态组合、客户端热更新等关键技术,实现动态模板生成和渲染展示、模板定制化、EPG页面布局多样性、EPG内容聚合、全网内容热更新等功能。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2款,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8)数字立体影像2D转制3D新技术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2D转制3D内容制作技术和3D内容应用技术,突破智能3D建模中数字内容的生成和轻量化制作关键技术(含基础建模、复合对象建模)、3D内容裸眼、3D显示优化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数字立体影像2D转制3D技术应用以及配套裸眼3D多屏融合播放终端产品研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3项、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1款,开展应用示范≥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9)大型复杂装备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平台。
研究内容:研究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平台架构以及模型驱动的价值链协同和集成技术及规范,研发或集成数字孪生、异常模式识别、结果预测和闭环反馈等技术和系统,研发大型复杂装备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行业发展模式和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10)服务多价值链的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平台。
研究内容:面向汽车等规模化产业多企业为核心的多价值链企业群,研究基于价值链协同数据的数据空间及数据智能服务技术,开发基于数据智能的战略管控、智能决策或预测运行等服务构件,研发支撑多价值链数据智能服务的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1个,执行期内新增销售收入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可以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
(11)支撑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工厂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
研究内容:研究大规模定制协同生产智能管控技术,开发基于数字孪生和模型驱动的制造运营管理系统;研究销售预测、订单分解、智能排产等模型和算法,形成系列工业App;研发构建支撑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工厂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行业发展模式和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执行期内新增销售收入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12)融合深度神经网络的工业互联网边缘控制器。
研究内容:研究部署深度神经网络芯片的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边缘控制器,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运算与云端交互,在边缘侧协同工业云平台实现智能控制;研究边缘控制器的通用及专用深度神经网络框架,实现与人工智能库的集成,快速部署人工智能专用协处理器算法。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执行期内新增销售收入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13)钒钛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钒钛产业创新资源数字化开放共享及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钒钛产业创新要素大数据资源池,研发创新资源与服务供需精准匹配算法,研发基于数字化、标准化的产业创新服务产品,建设具有模式创新的钒钛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建成钒钛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1个;建成钒钛产业创新要素大数据资源池1个;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8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1个,实施周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14)物理仿真软件及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空间无缝拼接原理的无硬件限制大规模仿真算法、基于算法的多物理仿真技术、基于多物理仿真技术的自动设计技术和基于多物理仿真和工艺数据处理的生产流程优化技术研究,形成结合多物理仿真、工艺大数据处理、及人工智能的数字孪生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形成多物理仿真软件平台;申请专利权、著作权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专业期刊论文3-5篇;实现产值0万元以上。
装备制造领域:
1.航空与燃机。
有关说明:航空与燃机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自主研发中小功率燃气轮机燃烧室全温低压性能试验研究。
研究内容:以自主研发中小功率燃机为背景,在全温低压工况下,研究燃烧室各部件流量分配、压力损失,点火可靠性、高温冷却能力、出口温度分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燃烧效率等性能指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能够完成燃烧室自主设计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为下一步全温全压试验提供可靠支撑,为燃机高效低污染燃烧室成功开发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执行期内实现产值万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面向国产大飞机机头批产的信息化协同制造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C等国产大飞机机头批产的制造企业实现战略管控、智能决策与预测运营的需求,开展制造企业网络协同制造发展模式和整体解决方案研究,突破产业链协作决策与管控、设计制造协同、物料齐套与自动排程等关键技术,形成国产大飞机机头批产的信息化协同制造平台并形成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形成国产大飞机机头批产的信息化协同制造平台,并在C等国产大飞机机头批产中形成应用;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某型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测试系统及再制造工艺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测试系统和修理工艺,突破燃油喷嘴关键测试技术、高温合金零件切割和焊接技术,实现燃油喷嘴再制造、检测的国产化,解决某型航发燃油喷嘴备件断供、维修件送修国外周期长、费用高的卡脖子问题和维修难题。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4)多机场终端区及场面一体化运行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多机场体系内的运行态势共享难、区域空域整体规划不足、各管制部门之间协同效率不高等问题,开展多机场终端区和场面联合运行体系架构研究,开展塔台运行智能化管控技术研究,研制多机场终端区及场面运行一体化管制系统。在成渝机场群开展协同运行示范应用,实现对机场群的场面、终端区运行控制水平的持续优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发表论文不低于3篇。
(5)基于数据挖掘的航空发动机修理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面向航空发动机维修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和应用研究,建立零部件几何、装配参数与典型故障表征量关联数学模型,开发航空发动机修理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快速识别影响故障的关键参数,为修理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实现维修及试车数据综合管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故障与性能相关性分析,发动机数值仿真等重要功能。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在航空发动机维修应用领域开展示范应用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以上。
(6)民用飞机航空电子元器件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研究内容:基于IECECMP(电子元器件管理计划)标准,建设一套满足民机适航和航空电子质量要求的管理体系。对国产航电器件进行可靠性验证和适航鉴定,引导国产民用飞机电子元器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商用飞机航电系统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设计制造设计规范和标准。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在民机航电设备适航验证领域开展示范应用不少于1个。
(7)新一代无人机光电探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无人机光电探测载荷轻量化、小型化、高性能的应用需求,研究基于光学多波段、多传感器的折反式共轴高集成度探测技术方案,突破多波段共孔径光学设计和图像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实现具有多波段、共孔径、长距离探测功能的高清晰无人机光电探测设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以上。
注: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
(8)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环)高精高效数字化制造与检测技术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环)表面自动化抛光、表面光饰及整体叶盘(环)喷丸、精密高效数控铣削编程及程序二次开发、三维工艺、以及整体叶盘(环)高效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算法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技术和方法,突破整体叶盘(环)类零件数字化工艺及信息传递、表面完整性制造工艺、精度检测和评价等关键技术,实现整体叶盘(环)高效高精制造和准确可靠检测的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产品应用示范不少于3个;技术应用示范生产线不少于1个;实现销售收入万元。
2.智能装备(含农机装备)。
有关说明:智能装备与农机装备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高频通信天线/PCB板敷形防护技术及智能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氟碳化合物PECVD制备工艺、等离子体附着力增强技术、多传感器智能识别及工艺参数自动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基于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的高频通信天线/PCB板敷形防护智能工艺装备,实现在高频通信天线/PCB板上沉积致密氟碳化合物防护层。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基于多能场实时监测切削加工状态的闭环智能数控刀柄。
研究内容:面向高端机床工具及切削系统,开展切削过程中切削力、扭矩、振动、温度等参数的在线采集、过滤及传输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切削振动状态智能监测、切削系统工艺评估与加工动态安全预警、刀具全生命周期监测与状态预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切削加工知识库和智能优化系统并形成软件著作权1项;形成具备自学习功能的基于多能场实时监测切削状态的闭环智能数控刀柄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形成切削加工知识库和智能优化系统1套,形成自学习闭环智能数控刀柄产品1个,在2家以上企业完成典型零部件切削工艺的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耐环境高密封长寿命特种电连接器。
研究内容:面向核电或航天等行业,开展特种电连接器快速插拔结构设计、快速推拉自锁/解锁、特种环境防护设计、可靠性设计、高密封设计、虚拟仿真分析等技术研究,开展关键零部件制造、产品装配及质量控制、型式试验技术研究,研制出三种型号的新型推拉式特种电连接器产品并产业化,在核电或航天等重大工程中形成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4)絮凝剂智能加药设备研制。
研究内容:研制絮凝剂投加自动调节软件及装置、絮凝剂自动清洗装置,并通过图像识别算法、三轴姿态测定算法追踪絮凝变化过程,实现全自动调节和控制絮凝剂投加量,达到最佳投加效果,解决絮凝剂投加过量污染水体问题及投加不足引起水体浑浊的难题。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1款;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以上。
(5)高速超宽幅在线表面瑕疵检测系统。
研究内容:针对超高速(不低于米/分钟)超宽幅(不小于2米)检测的应用需求,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速超宽幅在线瑕疵检测系统研究,突破高速超宽幅在线检测系统中产品图像的高速无损放大、清晰校正成像等关键技术,研发先进的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成套技术及设备,实现多种瑕疵的准确定位与分类,满足在线智能检测应用需求。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展高速超宽幅应用示范2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万元以上。
(6)高效高精结构件双头加工工艺及智能成套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VR、数据监控与采集技术的高精度结构件加工工艺及其成套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和可视化技术,突破高速电主轴和直线进给高精度驱动、加工工艺优化和智能数控编程、成套设备智能监控、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高效高精结构件双头加工智能成套装备高效数字化管控和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技术应用产品不少于5款;高效高精结构件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不少于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以上。
(7)大型薄壁铝合金构件搅拌摩擦焊智能加工装备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静止轴肩搅拌摩擦焊搅拌工具结构设计技术、搅拌工具(主轴)与智能工装集成技术、微小间隙空间三维曲线焊缝自动识别及跟踪技术、铝合金静止轴肩搅拌摩擦焊接工艺参数自适应调控技术研究,构建大型薄壁铝合金构件搅拌摩擦焊智能加工系统,实现空间三维曲线焊缝高精度、自适应、智能搅拌摩擦焊接加工及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在2类以上火箭燃料贮箱典型零部件开展智能焊接应用示范;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8)基于无源侦察定位的特种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一套无源侦察定位设备,帮助掌握准确的无源侦察目标信息和战场态势变化,实现对目标信号的分析、记录、方向测量等,为人工决策、目标分配、目标记录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品1款;在决策辅助领域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9)复杂型面玻璃构件整体成型专用设备。
研究内容:开展面向飞机整体座舱盖玻璃、高铁机车挡风玻璃等大尺寸曲面玻璃整体加热成型专用装备研究,突破柔性智能成型-智能加热、基于“主加热+辅助加热”模式的高精度温度场控制,工件去应力控制、系统优化集成、自诊断与全机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实现大尺寸曲面玻璃整体加热成型高端装备的自主可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复杂型面玻璃构件整体成型专用设备3种,实现国产化替代;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万元以上。
(10)智能型工程机械电液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工程机械智能控制的多路阀电液控制及流量比例分配技术及数字仿真分析方法,研发出与负载压力无关的流量比例分配的智能型电液比例控制负荷传感多路阀及控制器系列产品,并形成智能型工程机械电液融合关键技术电液比例控制负荷传感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2款智能型电液比例控制负荷传感多路阀及控制器新产品;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1)基于超精密微量加样技术的高速全自动生化分析装备的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精密机械设计、智能化软硬件控制、智能化液路检测、精密光学检测等技术,突破超高速机械精准运动、超精密微量加样、智能液路故障检测与处理、智能异常识别、智能在线装载等关键技术,实现智能轨道进样与调度的超高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产品,支持多模块组合协同工作;达到高速(每个小时可进行0个测试及以上)、智能、节约的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取得产品注册证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2)面向川藏铁路的高精度定位装备研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川藏铁路沿线山地灾害频发,且有大量高桥和隧道对卫星信号的影响,应用卫星导航、惯性导航、移动通信、和MEMS传感器技术,研究多传感定位信息融合算法、多模卫星信号差分定位、异构导航模块组合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国产化低成本、高性能定位模组,研究与列控其他模块的集成技术,完成列车完整性检查等功能,实现基于北斗列车定位系统关键部件的验证评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形成多传感信息融合定位设备;在西部铁路线路开展示范应用2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3)玉米-大豆带状复种关键环节机具和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复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突破精量气吸式排种、仿形、电控驱动、播种施肥监测、补种等间作/套作播种关键技术;突破高地隙、小转向半径底盘与定位深施肥等田间管理关键技术;突破玉米分带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轻量化等收获机械关键技术,实现玉米-大豆带状复种条件下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5个重点创新产品;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机播和机收技术推广示范5万亩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以上。
(14)小型多功能插电式农用作业车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小型多功能插电式农用作业车技术与作业模式。突破交-直流混合驱动、收布线策略与路径规划、能量管理策略、多功能农用电动底盘等关键技术;研制和集成多点动力输出、高可靠性插电接口、轨距和离地间隙连续调整、机具快速悬挂接口等机构和装置,实现普通动力电驱动的丘陵山区高适应性轻载荷农田作业。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以上。
3.轨道交通。
有关说明:轨道交通领域指南,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山地(齿轨)轨道交通齿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都江堰-四姑娘山山地齿轨交通等项目,研究区间齿轨结构参数及扣件系统关键技术、岔区齿轨及其转换系统关键技术,开展轮轨-齿轨过渡装置的方案设计、样品试制及性能试验,确定入齿过渡装置的关键结构及动力特性参数,实现山地(齿轨)轨道交通齿轨系统系列产品的设计、试制、试验及工程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形成重点产品3款以上;开展应用示范2项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自主可控新一代高铁“四电”集成综合智能平台。
研究内容: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研究高铁“四电”集成综合智能平台,将各专业数据进行统一汇总和处理,突破线路和系统之间的孤立关系,将异构信息孤岛及离散数据进行有效连接,通过综合智能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流通、设备统一监测,提供更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运维管理和用户体验。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8款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项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大跨度公铁平层超宽幅钢箱梁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高速重载公铁两用超宽幅钢箱梁研制;超宽幅钢箱梁数字化制造、装配工艺及吊装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公铁平层桥面防气动冲击、防噪声、防眩隔离屏研发;正交异性组合桥面板研制及疲劳控制技术;超宽幅箱梁裂缝智能检测机器人研制;公铁平层超宽幅钢箱梁无缝线路的设计及变形控制措施。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8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8项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项以上;执行期内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
(4)广域环境高精度三维感知监视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对采用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的高精度三维感知监视系统进行研究,包括系统总体设计、合成孔径差分干涉成像算法的研究与实现、宽带射频收发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宽带高增益天线的研究与设计、高速信号处理数字硬件的研究与设计、系统环境适应性的研究等。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实现1个以上的应用场景示范。
(5)基于成渝+高速列车重大工程减阻轻量化裙板关键技术研究及样件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成渝+高速列车重大工程,开展裙板相关的先进连接、外形设计、耐碰撞、减振降噪、新型材料和服役全寿命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突破声振耦合、刚柔耦合、流固耦合、传声和声辐射、撞击安全性等关键技术,形成减阻轻量化裙板产品并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1款,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6)城轨交通车辆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大数据和模型双重驱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在运用、维护、检修等基础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精确城轨车辆模型、车辆故障模型以及故障预测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仿真计算,从而掌握车辆及其关键部件运用规律,进行故障识别与故障预测,实现故障早期预警、突变预警及寿命预测,减少过度维修,实现车辆状态修。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1项以上;降低维修成本20%以上。
(7)满足国际先进标准要求的高端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发达国家相关国际先进标准和准入要求,以打造高端出口产品为目标,开展大功率交流传动控制技术、满足国际标准的轻量化高强度车体、满足国际标准的司机室噪音控制技术、满足高标准的电磁兼容性能、满足高端客户要求的驾乘舒适性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1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以上。
(8)近断层地震区铁路车-轨-桥系统多级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西南山区近断层铁路桥梁,研究近断层地震区典型铁路桥上行车安全综合评判标准、列车-轨道-桥梁系统构件损伤限值与系统安全综合设计指标映射关系、基于行车安全的近断层区铁路桥梁减隔震技术、轨道抗震技术、列车行车安全防护技术,建立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多级设防组合减震技术及安全防控对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6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3款以上;开展应用示范2项以上。
4.新能源与智能汽车。
有关说明: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智能汽车专用高性能微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智能驾驶应用的高性能嵌入式微处理器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包括基于FPGA实现AI算法快速构建及优化、内核集成、算力与功耗控制、实车试验验证等关键技术;开展实车验证及示范实验,完成流片前内核优化工程。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开展实车验证,整车厂商试验应用示范≥10台;形成AI内核迭代优化设计规范1套,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不少于0万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氢能源物流车一体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氢能源物流车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主控五合一动力总成系统(主驱、油泵、气泵、配电、DC/DC)氢能源物流车(含冷链车、环卫车等)整车一体化控制策略,氢能源物流车生产可靠性研究,氢能源可集成整车控制功能,实现水循环系统、散热系统、高压上下电时序、充电时序等控制功能;防护等级研发应用在一体化控制上。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1-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产品不少于3款;物流车配备自主知识产权控制部件,完成主控五合一动力总成系统技术研发;为物流车一体化控制研发提供先进的基础平台和测试方法;应用示范不少于台;形成氢能源物流车系列化产品,样车3台;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不少于1亿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70MPa高压车载储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70MPa车载储供氢系统氢安全、工程化集成方法、氢气高压密封结构、功能与安全控制策略、储供氢系统关键数据氢气加注用红外通讯系统及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70MPa车载氢系统的氢气安全加注、氢气安全存储、氢气安全供气、装车运行功能与性能的耐久验证、整车氢安全耐久性考核。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功能与安全性控制策略开发报告1份;车载氢系统密封产品实现替代进口;形成氢系统产品不少于1款,执行期内销售收入万元以上,装车配套20台以上。
(4)空压轴承燃料电池发动机高速空压机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空压机多工况多目标正向优化设计技术;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空气动压轴承润滑承载机理、轴承设计与制造技术;空压机超高速永磁电机动态快速响应与转速稳定性之间的匹配技术;空压机系统检测与应用评价技术等。开发车用燃料电池空压机工程样机。开展样机性能测试与应用评价。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研制燃料电池车用压气机工程样机3套。
(5)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化拆解、重组和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小批量多型号的退役动力电池,研究电池包、模组、单体的快速检测和逐级分选技术、柔性低损拆解方法和高效自动重组匹配技术、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梯次利用电池系统安全预警技术和寿命管理技术、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梯次利用电池云平台;开展梯次利用示范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柔性小批量自动化示范线1条,制定梯次利用相关体系标准不少于1项。
5.智能机器人。
有关说明:智能机器人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飞机装配机器人智能钻铆系统。
研究内容:针对飞机部件装配中对于异形曲面钻铆精度的需求,研究视觉定位测量技术、制孔工艺精度补偿技术、制孔质量在线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智能钻铆单元设计、机器人离线编程与钻铆工艺试验优化,研制基于智能机器人的飞机智能钻铆系统,形成产品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核电高放密闭环境DCS辐射场运维巡检机器人。
研究内容:开展机器人机构创成与辐照加固设计、自主作业与遥操作等技术攻关,突破DCS系统可靠数据链路技术、中子/β/γ辐射参数多源传感融合技术、气态/液态物质高精度辐射分析技术、双机热备份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DCS辐射场智能运维巡检机器人,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1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危爆/危化产品智能物作业及应急处置机器人。
研究内容:面向危爆/危化产品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的需求,开展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机构创成、性能加固设计等技术攻关,突破机器人环境建模与定位导航、多机器人协同任务调度、遥操作与控制技术、目标识别与精确抓取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特种作业机器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1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4)疫情防控“小护士”机器人。
研究内容:针对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卫突发事件疫情防控的需求,医院环境建模与定位导航、生理参数精准监测、人机交互与远程医疗、疫情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形成“小护士”机器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5)大型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机器人智能磨抛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工业机器人的弱刚性运动载体高精度主动控制技术,研制机器人磨抛设备、空间结构光检测和干涉仪检测一体化的智能光学制造单元;突破复杂曲面高精度加工技术、脆硬材料光学镜面级加工技术、轨迹规划和空间定位补偿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6.微特电机。
有关说明:微特电机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多向触觉反馈微特电机的开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在同一结构内实现多向反馈功能设计、微尺度下多能域耦合效应的分析、微尺度下动力学分析、微尺度下的性能分析、微尺度下的故障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制多向(2向,3向或多向)触觉反馈微特电机,实现焊接技术、组装、测试的全自动化,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1-2项关键技术,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发表核心论文不少于5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形成标准/规范不少于1项。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低惯量大转矩低齿槽转矩力矩电机。
针对正弦波驱动永磁交流力矩电机电磁场瞬态过程,研究损耗精细计算的理论方法,创新低惯量、高转速、大扭矩小型正弦波驱动永磁交流力矩电机设计,突破转子传统关键结构、生产工艺和装配测试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形成产品不少于1款,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3)无刷空心杯电机。
研究超微空心杯电机电磁、热、力等多场综合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三相绕组定子空心杯工艺技术、高速动平衡转子工艺技术,高可靠性分析等关键技术,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形成产品1款,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4)无刷油泵电机。
研究内容:针对普通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上变速箱用油泵驱动电机,研究出适应高温条件、高防护的电机系统,研究低温启动、高温高速运行效率不降低、变负载运行稳定、密封和散热等关键技术;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研发W平台电机产品,至少在2款变速箱上应用,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先进材料领域:
1.新材料。
有关说明:先进材料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大尺寸复杂构型电工绝缘阻燃材料及构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复杂构型电工绝缘材料用环保阻燃剂研制;大尺寸复杂构型环氧树脂基绝缘阻燃结构材料体系设计、工艺研发、性能控制及专用模具等关键技术研究;特高压装备用复杂构型电工绝缘阻燃工程结构件的快速精密加工成型及尺寸稳定性技术研发。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3款以上,建立1.2万吨/年工业化生产线,执行期内实现新增产值2.5亿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玄武岩纤维LFT复合材料通信雷达罩、天线罩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开发玄武岩纤维LFT复合材料通信雷达罩、基站天线罩产品;研究玄武岩纤维及增强复合材料的树脂基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玄武岩纤维LFT复合材料通信雷达罩、基站天线罩部件一体化的结构设计;研究智能制造玄武岩纤维LFT复合材料通信雷达罩、基站天线罩产品成型工艺。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形成重点产品2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新增产值万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高速列车底盘车架用含钒高性能钢板开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V微合金元素与耐候元素的交互作用对显微组织演变规律的影响、以及析出热力学、动力学和析出行为;研究高速列车底盘车架用含钒高性能钢板显微性能稳定性控制技术,以及高速列车底盘车架用含钒高性能钢板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1项以上;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形成重点产品1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新增产值0万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4)面向川藏铁路复杂地质岩层的长寿命高可靠智能TBM刀具研发及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制面向川藏铁路复杂地质岩层的长寿命高可靠智能TBM刀具;研究TBM刀圈用耐磨钢及其强韧化机理;研究梯度涂层技术改性TBM刀圈,以及微观组织结构和磨损性能的匹配规律;建立TBM刀具智能传感器检测与服役安全可靠性方法,实现刀具运转与磨损的在线监控和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专利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产值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5)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引入扭曲非共平面结构,阻碍结晶,改善聚芳醚溶解性;开发新催化体系和新溶剂体系,提高聚芳醚高分子量。开发出既耐高温又可溶解、综合性能优异的含杂萘联苯结构的高分子量新型聚芳醚高性能树脂新品种PPES、PPEK、PPESK及其复合材料。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2-3款;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建立吨/年生产示范线,执行期内实现新增产值0万元。
(6)药用包装中硼硅玻管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中硼硅玻璃配方、中硼硅玻璃窑炉结构、加温式燃烧方式、耐材的选材,突破玻璃窑炉节能技术、玻璃拉管成型技术、智能识别化料均匀技术以及在线智能数据检测等关键技术,形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专利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元。
(7)热喷涂用超细电熔氧化铬粉体材料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高温喷涂行业对涂层材料的严苛综合性能要求,开展氧化铬电熔及制粉技术研究,突破超细电熔氧化铬粉体制备过程中的形貌控制、粒度优化、流动性调节和杂质调控等关键技术,形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建成吨/年示范生产线,并形成2家以上用户报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8)6英寸功能磁传感薄膜晶圆材料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新一代智能传感与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探测与传感对集成磁性薄膜晶圆材料的特殊需求,研究突破电、磁、光功能薄膜晶圆的异质生长难题并形成应用产品,以及多功能磁薄膜晶圆材料的控制生长技术;设计并能进行片上磁阻薄膜与传感器集成。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专利5-6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我省多功能磁薄膜晶圆材料、传感器设计、薄膜及器件集成的一条龙产业链。执行期内实现产值0万元以上。
(9)3D玻璃均热模具用新型金属陶瓷材料开发。
研究内容:基于新一代5G手机终端的3D玻璃屏与陶瓷背板的热压成型加工需求,开发具有抗高温氧化、高导热能力和高化学稳定性的新型金属陶瓷模具材料,并系统研究材料成分、微观结构与其抗热振性能、热膨胀性能、高温硬度等使用性能关联关系;基于模具结构与热性能之间交互作用的DOE实验和失效机理分析,设计开发出3D玻璃屏与陶瓷背板热压成型用高性能金属陶瓷模具。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专利2-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产能1万件/年,执行期内新增销售0万元/年以上。
(10)基于玄武岩纤维/噁嗪结构改性高性能环氧树脂制备高性价比超轻量复合材料的研发。
研究内容: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并合成噁嗪结构改性的高性能环氧基体树脂,研制具有耐高温、高韧性、抗疲劳等优点的玄武岩纤维/噁嗪结构改性高性能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以及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研究该体系复合材料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以满足大规模列装。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报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可用于专用装备、特殊环境设备、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的高性价比复合材料。执行期内实现产值0万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11)石墨烯改性芳纶Ⅲ纤维的开发。
研究内容:探究烯碳材料的改性方法及溶液的稳定性;探究烯碳材料的添加方式及添加量对纺丝液的影响;探究纺丝工艺对烯碳/芳纶III复合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烯碳材料协同增强芳纶III复合纤维的作用机制及其性能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材料的传递规律;制备高强系列和高模系列烯碳/芳纶III复合纤维,并研究其防弹性能。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报专利1-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产值0万元以上。
(12)高铁百米长轨轧辊表面涂层材料及再造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轧制时速-Km/h的高速铁路百米长轨的轧辊寿命短、辊面高温磨损严重等问题,开展轧辊在高温受力条件下的失效过程研究,揭示轧辊在大轧制力条件下的失效机理,设计新型在高温条件下具有高硬度、抗氧化的涂层材料,研究高能量密度的激光作用下,新型涂层材料的熔化、凝固过程,揭示无裂纹、高硬度、抗氧化涂层的形成机制,研究激光熔敷工艺参数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最优化的涂层制备过工艺。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1项;申请发明专利3-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并形成应用示范,执行期内实现产值0万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13)高性能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发。
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氢燃料电池关键部件——膜电极进行研究,设计、构建膜内外界面相容性高的质子交换膜/催化剂一体化复合结构;开发出高性价比质子交换膜和催化剂材料以及一体化膜电极组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突破制约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卡脖子”的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推动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1款以上,执行期内实现产值0万元以上。
(14)大型风电叶片拉挤碳梁用环氧树脂体系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风电叶片拉挤碳梁用环氧树脂,解决拉挤碳梁用环氧树脂长可使用时间和快速固化之间的矛盾,突破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界面结合关键技术。实现大型风电叶片拉挤碳梁用环氧树脂的国产化开发,打破国外公司垄断,并实现产业端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1项;申请专利2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0万元以上。
(15)5G波分复用器(WDM)12″基片材料。
研究内容:针对5G光通讯新一代波分复用器(WDM)的关键核心材料12″基片,攻克该特种功能材料关键制备技术:配方设计、固相合成、微晶化处理、基片材料产品量产工程技术,实现对日本OHARAWDM基片材料的替代和超越,打破全球5GWDM基片被日本独家垄断的局面,实现国产自主,解决5GWMD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申请专利、软著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实现产值0万以上。
能源化工领域:
1.清洁能源。
有关说明:清洁能源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大型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大型陆上风力发电机组集成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集成式变桨、超长叶片气弹、动态柔性功率控制、风场提功增效一体化智慧解决方案等关键技术,建立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智慧风电控制系统,研制一种高效大功率陆上风力发电机组,构建面向风电机组高可靠性维护与风电场高效出力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6-8项;研制超长叶片1套并完成静力测试、开发面向5~7MW长叶片机组的通用化高可靠性集成式变桨系统1套、风力发电机样机1台;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完成型式认证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大容量清洁能源外送系统惯性分布与频率动态耦合及高周防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清洁能源大容量跨区外送系统安稳需求,开展大容量外送系统频率动态行为开展研究,突破频率精细化感知等跨区电网高周防控的关键技术,研究电网异步条件下的系统惯性分布与频率动态耦合量化技术,研究面向潮流无序转移、故障连锁等的高周防控技术,研究大容量清洁能源外送系统功率平衡的精确切控技术。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6项;开发能够与国内主流调度及分析软件接口的应用原型软件系统1套;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执行期内新增产值不低于0万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可以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
(3)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基建电力安全工器具标准化检测与全寿命智慧管理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突破新基建中海量电力工器具快速安全监测与全寿命风险管控技术,重点研究基于RFID的多终端复杂类型数据的实时采集,建立安全工器具全寿命周期数据库;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深度数据挖掘的工器具标准化数据模型及缺陷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融合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的周期流程资源配置优化及多端管控技术,研发相应智能化检测装备并开展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6项;研发智能安全工器具柜装备产品1套;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1项;开展应用示范2项以上;制定行业标准1个;执行期内新增产值不低于0万元。
(4)重大基础设施水下结构缺陷智能识别与量化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库坝、输水隧洞等重大基础设施及涉水工程水下结构精准缺陷检测需求,开展复杂环境下缺陷特征快速提取、缺陷分布特性分析及非结构化缺陷量化技术研究,突破典型缺陷的特性表征、缺陷处理与分析技术难题;建立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化缺陷识别模型体系与在线检测平台,实现缺陷的像素级几何特征计算分析。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研发水下缺陷在线检测与识别验证平台1套;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2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可以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
(5)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和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杂散电流导致的电气设备安全隐患及运行风险,针对复杂线路结构及运行策略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杂散电流治理与监测难题,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杂散电流建模方法及其影响因素量化方法,研究杂散电流、回流电流、排流网电流的同步监测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杂散抑制策略,并研发具备多站点协同的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同步监测装置。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1项;制定行业标准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可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
(6)高效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柔性组件的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钙钛矿薄膜和各功能层的大面积可控生长技术、大面积钙钛矿太阳电池的低温制备技术;研究柔性衬底上钙钛矿太阳电池组件的串联集成技术、集成电池的载流子输运动力学、效率损失机制、对柔性衬底的比较和选择;研制高效率的刚性和柔性钙钛矿电池组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研发完成成套化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柔性组件;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7)万吨超级大型LNG装置绕管式换热水器国产化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LNG绕管式换热器的传热与流动技术、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和制造检验关键技术,研制出自知识产权的中型LNG绕管式换热器工程样机,搭建基于绕管式换热器的天然气液化工业系统,并进行工程运行试验。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LNG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软件与工程样机1套;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8)复杂构造背景深层页岩气储层地应力场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四川盆地复杂构造背景下,埋深超过3米的页岩储层,开展现今地应力场大小、方向确定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解决钻、录、测、试、采、物探等信息中地应力响应信号的提取、处理与智能辨识等关键技术,建立复杂构造环境和深埋藏条件下地应力场扰动分析技术;研发钻井地应力剖面自动识别系统和区域地应力场预测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研发储层地应力场评价软件1套;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新增产值不低于0万元。
(9)核设施液态流出物在线剂量预警与测量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核电站和核燃料生产等核设施液态流出物放射性污染实时在线监测难题,研究基于伽马能谱技术的核设施液态流出物剂量在线快速检测技术。重点突破能量分辨率优化、放射性活度超阈值预警、面向多类型核素活度的高精度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在线剂量测量系统及配套诊断预警装置,并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研发核设施液态流出物在线剂量测量系统1套;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新增产值不低于0万元。
2.绿色化工。
有关说明:绿色化工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大型炼厂氢资源提纯与平衡利用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炼厂低氢气源资源化高效利用的技术需求,研究变压吸附法提氢新工艺、无粘结剂分子筛吸附剂及复合床吸附剂级配技术、低温选择性脱氧催化剂,突破吸附及催化选择性低、氢气收率低、能耗高等技术瓶颈,开发0Nm3/h混合原料气提氢工艺软件包,开展工业应用示范,实现大型炼厂氢资源净化回收与平衡高值利用的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形成炼厂低氢气源变压吸附法提氢新工艺,形成新产品2款;开展工业应用示范与推广4套以上;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00吨/年电池级磷酸二氢铵产业化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磷酸深加工制备高品质磷酸盐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市场需求及技术瓶颈,重点研究热法磷酸生产电池级磷酸二氢铵的金属离子分离技术、磷酸二氢铵反应结晶相区调控技术、逆流反应-粒径分级一体化反应器结构设计以及余热循环利用技术,获得电池级磷酸二氢铵新产品及其产业化生产技术,开展00吨/年电池级磷酸二氢铵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获得电池级磷酸二氢铵产业化生产技术;电池级磷酸二氢铵产品中重金属离子含量降到5ppm以内、水分含量降到0.01%以内;生产线上氨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9%以上,余热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川东北普光地区卤水锂钾资源开发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川东北普光地区卤水富含锂钾硼溴等特点,开展锂钾硼溴等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设计无尾渣排放的资源综合利用总体工艺路线;开发蒸发结晶提钾生产工艺,制备绿色钾盐产品;研发新型高效绿色锂吸附剂和铷无机离子筛,形成提锂、提铷新工艺;硼、溴、碘提取工艺方案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建立绿色、高效卤水综合利用工艺技术,突破深井卤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瓶颈。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建立卤水综合利用总体工艺路线及技术方案;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注:该条指南可以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
(4)光学级聚碳酸酯绿色制备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绿色合成光学级聚碳酸酯的特殊单体、催化剂和聚合反应器等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难题;建立聚碳酸酯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使材料性能达到高折射率和低阿贝指数等关键性能指标要求;实现高端光学级聚碳酸酯清洁化生产,替代国外进口,突破被“卡脖子”情况。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形成光学级聚碳酸酯新材料,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形成新产品1款,建成百吨级装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5)高端精细化学品氨基酸衍生物的研制。
研究内容:研究氨基酸衍生物合成新工艺,突破现有技术中氨基酸衍生物Fmoc-Glu(OtBu)-OH、moc-Arg(Pbf)-OH合成及谷氨酸-1-叔丁酯衍生物制备及天冬氨酸-1-叔丁酯衍生物制备及其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收率低的技术瓶颈;形成新型绿色、高效、成本低、质量高的氨基酸衍生物制备成套新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5个;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2万元。
(6)地加瑞克系列非天然手性氨基酸制备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新研究用于新上市的抗前列腺癌药地加瑞克的5个非天然手性D-型氨基酸原料和中间体的人工合成技术,研究化学合成和生物拆分技术,突破化学纯度和光学纯度低的技术瓶颈,实现达到药用质量要求的原料和中间体产品,率先实现手性氨基酸规模化生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实现天然氨基酸或化学原料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消旋体和绿色酶催化生物技术并完成手性拆分,形成系列产品;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7)高压用无溶剂防污闪涂料研究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用于高压输变电的无溶剂型硅橡胶防污闪涂料。研究聚二甲基硅氧烷分子结构调控和补强技术、交联密度调控和填料配比技术,提高涂料的绝缘特性、憎水特性、长期耐候性、防污闪性能以及无溶剂条件下良好的施工性,适合各种形状和材质的绝缘子、电抗器以及其他高特高压设备表面的防污闪涂覆。形成千吨级新型涂料产能,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开发新产品1款;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8)绿色环保热固性低密度压裂支撑剂研制及连续化生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兼备高强度、低密度和环保优点的新型压裂支撑剂,满足油气开采对此类高性能环保材料的技术需求。研究压裂支撑剂的配方(环氧树脂、固化剂、密度调节剂及添加剂)和性能,研究成型工艺和关键设备,制备多粒径球形固化物,形成规模化连续化生产成套技术,并开展产品应用研究及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形成新产品2款;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9)低VOCs水浆钛白粉产品及制备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干粉钛白粉产品的VOCs高、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研制水浆钛白粉新产品,研究新型有机包膜剂及锆包膜技术、分散装置关键设备、钛白粉生产废副产品回收利用技术,VOCs从1ppm以上降低到ppm以下,形成低VOCs水浆钛白粉产业化生产技术。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开发新产品2款;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万元。
3.节能环保。
有关说明:节能环保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管理服务平台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应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AI智能技术,研究能源系统硬件检测设备、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系统云平台建设,采用在线监测+线下属地化运维的模式,为工业企业用户提供包括在线监测、巡视管理、故障抢修、运维托管、负荷管理、节能改造、购售电业务在内的全方位能源需求侧服务,搭建报告数据化、管理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管理服务体系。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形成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管理服务平台系统1套;签约应用客户不低于0户,覆盖重点能耗行业10个;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不低于0万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钒钛磁铁矿多联炉短流程新工艺。
研究内容:研究预还原程度对深还原-熔分的影响规律、绿色冶炼及尾渣资源化利用新技术,促进钒钛磁铁矿资源最大化利用,带动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产业化;研究碳化钛、氮化钛和碳氮化钛生成机理,优化钒钛磁铁矿多联炉短流程工艺。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项目执行期内实现新增销售收入不低于0万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可以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由攀枝花市科技局推荐并出具推荐函。
(3)高寒地区太阳能热电联供智慧能源系统的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基于高效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技术、真空负压对流式集热板技术、场协同微槽道热交换技术、组件表面自洁技术和云端互联监控技术,研制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太阳能热电联供智慧能源系统;实现严寒恶劣工况下的高效率、高可靠、无人值守、免维护清洁能源供给,并在高寒地区进行建筑节能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开展示范应用3项以上,应用建筑面积不低于平米;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4)成渝双城高浓度高色度有毒难降解工业废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及装备。
研究内容:针对长江上游成渝双城具有上千家化工企业的高难度废水,开发经济高效的微米级铁基催化材料,构建多级类芬顿高级氧化耦合组合工艺及装备;解决电絮凝装置传质效率低且电极板易结垢钝化的技术问题,研发新型的电催化臭氧化处理技术及装备;评估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及装置对高难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效能和机制,最终实现其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以上;研制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及配套装备2套;实现2-3类行业高难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开展工程应用及示范3项以上;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亿以上。
(5)废含汞电光源及集成电路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中废含汞电光源及废集成电路的处置,研究废含汞电光源及集成电路特征数据,构建污染物特征数据库,研究并设计无害化处理与二次污染防治技术并形成产业化技术、工艺方案。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形成废含汞电光源及集成电路无害化处理集成系统1套;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开展应用示范工程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不少于0万元。
(6)基于超级电容的城轨列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研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超级电容的城轨列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通过储能元件将列车制动时产生的能量存储在储能元件中,在列车牵引时再回送到牵引网供列车使用,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供电网的污染,稳定牵引网压。基于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系统维护。最终完成基于超级电容的城轨列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成套设备研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研制电容管理系统1套;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开展工程应用示范不少于1项;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注:该条指南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7)基于纳米稀土改性技术的高浓度工业废水高效吸附材料研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天然矿物材料的纳米结构化改性技术,突破稀土纳米改性剂的研发和量产等问题,实现高温恒压条件下稀土纳米改性剂的稳定制备、水相中改性剂与天然材料的充分离子交换、高温条件下材料的烧结加固形成新的吸附材料,大幅提升高浓度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的吸附处理能力。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项;研究对水相中不少于6种类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吸附;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现示范性工程3项;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8)地下空间热湿环境保障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地下空间热湿传递及流动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地下空间热环境预测方法并开发软件平台;研究地下空间热湿环境节能保障新技术,基于储能技术的多能互补及复合冷热源技术,特殊地下空间无源控温技术;研制适应于不同地下空间的空气调节过程及对应复合冷热源空调系统,形成四川省地下空间节能热湿环境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建立四川省地下空间能耗基准及热湿环境控制节能技术体系;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
(9)四川省流域水环境模拟与管控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决策与管理应用需求,构建重点流域水质水量综合数值模型,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水环境大数据挖掘算法,构建基于模型趋动与数据趋动耦合的预测预知系统,结合区块链技术打造数据安全机制,开发软件平台实现水环境评价、水质目标管理等功能,在典型流域开展业务化运行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建成四川省流域水环境大数据平台与协同智慧环境管理体系;提出水环境大数据融合与共享接口规范,形成数据资源共享目录;申请专利、软著等1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1项;执行期内新增产值不少于0万元。
数字经济领域:
1.新一代人工智能。
有关说明: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园区IOT平台及智能设施设备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物联网平台”+“AI”+“微服务”的技术融合运用,全面整合信息化资源,构建集智能监控、环境监测、资产监控盘点、大数据分析等于一体的智慧园区分析决策平台,提升园区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实现安监预警、能源集约、安防应急等方面的智慧园区管理。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10项,制定相关标准不少于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执行期内新增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项目承担单位由国资委推荐并出具推荐函。
(2)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高速公路多维可信网格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以隧道、桥梁等典型网格要素为对象,研究基于BIM、多维传感设备和高可信定位等关键技术,构建路段全要素和车辆运行状态的“数智”管控体系;研究基于车路协同的高速路网全要素高精网格化静态与实时动态数据模型,构建“车-路-云”数字体系;研究适应自动驾驶的智慧高速设施设置方案,形成高精网格大数据融合成套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执行期内实现节约投资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项目承担单位由交通运输厅推荐并出具推荐函。
(3)基于多技术融合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云平台“智游天府”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一站式、多技术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集可信在线预约、志愿者服务、市场监管、在线投诉、智能视频监控、客流监测、大数据智能分析、融媒体推广等于一体的开放共享云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制定相关标准不少于5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3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项目支持不超过万元,项目承担单位由文化和旅游厅推荐并出具推荐函。
(4)面向医学影像的多病症人工智能诊断应用平台。
研究内容: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建立多学科人体医学影像基础数据库,完成库内数据的多维标注并制定基础规范标准;实现多种病症影像的人工智能处理模型,实现从一般诊断水平到专家诊断水平的优化;构建面向应用系统和终端的算力算法优化模型,建立面向全省的多种病例数据收集过滤平台和医学AI算力基础平台,并在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新增产值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
(5)基于随机计算的低复杂度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制。
研究内容:基于人工智能系统中随机计算方法的新型数值表征特点,研究典型人工智能算法到随机计算空间的算法映射、关键模块及其电路架构技术,突破可配置随机计算人工智能硬件加速器设计方法和集成电路实现等关键技术,研制基于随机计算的低复杂度人工智能芯片,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
(6)车路协同路侧边缘计算感知设备全景理解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车路协同中路侧边缘智能感知设备的研制问题,突破云边协同的深度学习算法、边缘计算感知设备数据快速采集与融合、全景像素级图像分割及理解、静态与动态目标快速精准检测等关键技术,生成全局的、统一的分割图像,研发车路协同中路侧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对道路的全场景、全要素、全时空信息理解,并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0万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7)面向“城市大脑”的AI平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社会诉求等领域需求,突破城市治理重大专题数据分析服务、智慧专题应用服务等关键技术,搭建城市信息模型以及物联感知平台,构建城市全方位展示、全时空感知、多维度监测的感知体系,形成城市运行“一网统管”AI平台,提升“城市大脑”支撑能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建成城市运行“一网统管”AI平台;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在政务服务、城市交通、安全生产等20个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8)面向重大医学装备的智联网平台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呼吸机、CT、MRI等重大医疗装备,研究重大医疗装备智能信息采集与定位传感、装备安全智能预警、预防性维护等分析模型;结合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构建重大医疗装备智联网平台,实现智能化采集、调度、管理、安全隐患及时监测与处理;开展医疗装备运行真实数据使用管理和后效评价等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医院应用示范模式应用示范点不少于5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9)基于5G的空管智能决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低空无人机运行的通信、监视与控制需求,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5G对空网络为基础,以智慧空管为依托,以智能化无人机平台为载体,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运行模式探索研究,研发基于5G网联无人机的智慧空管平台,并规模化运行和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制定行业或地方标准不少于2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0)基于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等机器学习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建立实时聚合海量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的分布式金融服务框架和模型,研究非结构化多源异构金融数据跨实体汇聚、智能挖掘、可信共享等技术,突破融合全方位客户画像、监控存量客户风险预测和机器学习模型的推送策略与精准推送等关键技术,研发普惠金融协同服务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0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1)面向社区智慧化管理的解决方案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社区数据采集、人车监管、政务警务协同等管理问题,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与社区管理融合应用技术,突破复杂环境中的高精度人脸和车牌识别等关键技术,实现社区智慧化管理,为社区居民及街道办事处提供人房车管理、社区服务、生活缴费、公安消防等便民服务。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重点产品不少于2款,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2)国产自主操作系统虚拟化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基于嵌入式虚拟化技术,提出同时支持多个异构操作系统(包括Linux、Android等)的虚拟化框架,突破硬件资源池自动化管理、硬件资源智能调度、异构平台统一管理、虚拟化性能优化、硬件资源虚拟化共享和分区隔离机制、客户操作系统之间的高效通信机制等关键技术,提高国产自主操作系统虚拟化的高安全性、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和启动快速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3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3)车载机器视觉智能终端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车载机器视觉智能终端的研制和应用问题,研究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驾驶场景内交通目标识别、融合机器视角采集的光学、红外和激光雷达图像场景理解等技术,突破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交通场景理解核心算法、车载机器视觉智能终端研制等关键技术,研制自动驾驶车载智能终端,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形成车载机器视觉智能终端产品1款,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1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4)基于类脑技术的边缘运算超低功耗智能视觉SoC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边缘计算智能视觉SoC超低功耗需求,结合类脑技术,研究在单芯片上集成动态视觉传感器与脉冲神经网络处理器,设计并实现具有通用性、毫瓦级超低功耗、毫秒级响应延时可广泛用于端上边缘运算的智能视觉SoC;实现人脸识别、行为检测、目标跟踪、智能安防、无人机/车高速避障等识别类功能。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形成芯片产品1款,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3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5)政务数据区块链操作系统及业务协作合约集平台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政府业务中跨部门、跨领域、精细化治理等困难问题,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跨部门安全交换与应用协作机制和技术,突破区块链加密网节点与政务职能部门业务点的映射技术、跨部门应用的身份链认证与业务密钥交换、基于容器安全的能合约运行与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发政务数据区块链及业务协同工作平台,并在大数据中心、医保等业务场景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以上。
(16)基于AI的CT对比剂智能应用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HIS、LIS等的病历信息智能提取、深度特征识别和知识协同等技术,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CT对比剂智能应用及质控管理系统,实现从临床开单到检查后观察全流程质控管理;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及应用示范,医院、跨区域影像检查结果互认。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5个。
注:该条指南项目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申报。
(17)藏文语音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构建面向藏语语音和文本对照语料库,优化转写规则;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藏语语音合成、噪音处理、韵律处理技术,开发藏语语音合成系统;并在藏文口语与中小学语音教学、藏语言智能助手、智能客服等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专利、软著不少于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研发语音合成系统或产品1款以上;应用示范不少于10个。
注: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由甘孜州科技局推荐并出具推荐函。
(二)“5+1”产业面上项目。
支持额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申报的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的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
有关说明:面上项目的支持对象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取得有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登记编号,评价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