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我国抑郁症现状
什么是病耻感?
为什么抑郁症会有病耻感?
病耻感导致抑郁症就诊率偏低
如果你想治愈抑郁症,那些抱怨的观念和想法,请彻底放弃!
本文约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
在临床诊疗中,经常会碰到已有显著抑郁症症状的患者说:“医生,你知道我鼓起医院,我实在受不了了,真不是装的,确实很难受,再不来,我估计会死了。”
很多情况下,抑郁症患者不愿承认自己患病,更不敢光明正大求医,他们通常在病情已经很严重,且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医院,医院,往往是无奈之举。
这就是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有那么强烈的病耻感?我国的抑郁症是小概率病症吗?
(图片来源:网络)
01
我国抑郁症现状
在中国,抑郁症的比例是多少?
有一个权威的数据,来自年,北医六院黄悦勤教授团队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文章,发布了中国第三次精神疾病的调查结果:
国内检出的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6.8%。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生中至少会遭遇到一次抑郁症的中国人,差不多1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
所以抑郁症绝不是一个罕见疾病,相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抑郁症已经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另外一个数据更令人揪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近25%的大学生有过抑郁,其中近35.5%大学生有过严重自杀倾向。这是我们的年轻一代不容轻视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02
什么是病耻感?
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往往是一种内心耻辱的体验,且经常和自我污名化产生联系,病耻感对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般来说,病耻感最严重的,一是传染性疾病,二是精神类疾病。
由于社会观念和认知问题,抑郁症患者所遭受的歧视和内心的病耻体验可能更为明显。
其实,整个精神系统疾病都有被污名化的传统,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即使是精神类疾病中比较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的去污名化,也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成效。
香港于年已经将精神疾病更名为“思觉失调症”。
日本从年开始,花了7年时间,在年将精神分裂症更名为“统合失调症”。
韩国也于年将其更名为“调弦症”。
台湾在年也已经正式更名“思觉失调症”。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不同领域的学者就开始对精神疾病病耻感现象有所研究。
年,社会学家Corrigan认为,作为精神疾病病耻感的核心表现,其认知和行为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刻板印象、偏见以及歧视。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的一种固化的认知,而偏见则是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和情感上表现出的结果,歧视则是偏见在行动上表现出的结果。
(图片来源:网络)
03
为什么抑郁症会有病耻感?
在很多人的眼里,抑郁症是这样的:
●抑郁症就是矫情!
●抑郁症?你是精神病啊,要去精神病院看病?
●你能不能别装?你就是为了不想学习找借口!
●你家庭条件这么好还天天要死要活的,你是不是闲的慌?
原因之一是,很遗憾,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
在病耻感的视角下,抑郁症患者性格软弱、心胸狭窄,内心脆弱、不适应学习和工作环境,是无能的表现,甚至被定义为社会竞争的失败者。
另一个角度,抑郁症患者也会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没有价值的、是失败的,从而自卑、自怨、自责。
第二个原因恰好相反,是大众对抑郁症的过度解读。
曾经在门诊遇到一位大学生,因为确诊抑郁症,自己还没想好该怎么办,就跟所在学校报备了,结果直接被学校规劝办理了休学。
我在门诊也经常遇到已经身在职场的抑郁症患者,因为自己曾经有抑郁症,结果被客户嫌弃、被公司解雇、然后妻子也跟他离了婚。
社会的偏见与歧视,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正视心理疾病,许多心理疾病患者也因此产生了“病耻感”。
由于病耻感,很多患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患病,更不敢光明正大地求医,也不会向家人或好朋友求助。他们每天强颜欢笑,咬着牙生活和工作,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很多抑郁症患者因为讳医而耽误了治疗,最终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病耻感是抑郁症救赎之路上的大敌,希望大家明白抑郁症不分阶层、不分地域、不分职业,无论你是领导,还是富豪,或者是普通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因此,应对抑郁症,从打破病耻感开始,及时就医才是关键。
(图片来源:网络)
04
病耻感导致抑郁症就诊率偏低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的人被抑郁症所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生活质量的下降。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媒体或新闻报道上了解到某某名人是抑郁症患者,比如美国总统林肯、香港演员张国荣、我国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等等,都是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症。对于患者自身来说,他们一方面要承受疾病带来的折磨,另一方面还要受到他人的误解,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也让患者面临更大的压力。
很多抑郁症患者也因此拒绝治疗,要么觉得自己可以扛过去,要么就是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没有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放弃,他们内心充满了焦急和痛苦。
腾讯网有个调查显示,当遭遇抑郁症时,仅有7.54%的网友愿意寻求医生的帮助,这与现实生活中抑郁症的就医率几乎吻合,就医率非常低。
而剩下的9成抑郁症患者则在家默默承受,医院。即便被医生诊断出抑郁症,患者愿意接受治疗的人数也不到10%。
原因之一,是患者和患者家属有着强烈的“病耻感”。
(图片来源:网络)
05
如果你想治愈抑郁症
那些抱怨的观念和想法请彻底放弃!
“优秀的人懂得控制情绪”
“这个世界不会同情弱者”
“战胜心理问题,才是成功人士”……
我们从这些目之所及的心灵鸡汤能够看出,许多观念都在向我们表明心理问题的种种弊端,并教我们如何去对抗心理问题。
在这些观念里,优秀的人、成功的人,或者说哪怕是一个正常人,都不应该有心理问题。
其实,心理疾病就像心理得了一场感冒。没有哪个人敢说自己一生都不会得感冒,那我们又怎么能笃定在长长的一生里,不知会有哪个时刻我们会有一场心理上的“感冒”呢?
抑郁症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对身体上的“感冒”习以为常,但却往往很难接纳心理上的“感冒”。
社会的偏见与歧视,让大家无法正视心理疾病,许多心理疾病患者也因此产生了“病耻感”。
他们觉得生病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而且无论他们内心多么困扰,都没人能够理解他们,没有亲友支持,也不敢在别人面前服药。
所以,每当出现症状的时候,他们常常会下意识地逃避,从而陷入自责、恐惧、痛苦的深渊。
应对抑郁症病耻感,需要患者和家属需真诚接纳和合理求助,更需要加强对公众的科普宣教,减少人们对抑郁症的“污名化”。
同时帮助理解抑郁症患者,积极向患者营造一种社会接纳的态度,进而消除患者的社会歧视感。
如果有一天,你的家人或者朋友告诉你:“我抑郁了”,那你应该庆幸,因为承认就已经是一种应对了。
然后请告诉他(她):
“如果痛苦的话,就别努力了,保持平常心就好了。”
“放假时,休息就是作业。”
“有时候,不努力也是可以的。”
如果说抑郁症是一场“感冒”,人人都有可能患病,那么希望所有患者都足够幸运有温柔的陪伴,能够在灰暗中找到值得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珍贵与美好。
(图片来源:网络)
—END—大家好,我是高翔医生如果您喜欢我的科普
欢迎将正确的知识分享给更多人...
医道日记(三)
医道日记(四)
吵架吵出“广场惊恐发作综合症”?切勿随意用药可能产生副作用!
医道日记(五)
羊癫疯隔代遗传给外孙?是单一疾病还是综合症?
喜欢的话,“在看”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