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基刚,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副所长。
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国家、社会、行业需求脱节
"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在规定学分内提高一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能进行日常生活交流,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还是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设定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目标是词汇量和每分钟词阅读要求,这是考试设计的需要,无法达到专业学习和工作的需求。要能用于专业学习,英语学习必须结合学生专业语境进行(蔡基刚,b),否则即使学生达到六级水平,也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试问有多少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基础目标)甚至六级考试(提高目标)的大学生能够阅读自己本专业的期刊文章或原版专著,能够有效汲取和交流专业前沿信息?清华大学原外语系主任孙复初(石岩,)说:“清华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如果这一点都达不到,何谓“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何谓能“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笔者几年前毕业的一个学生说,“到国外读研究生,我才发现国内的大学英语太水了,基本上是唬人的。我四级考试都已经是优秀了,但读美国大学课程时,老师布置的一篇期刊文章,或一本书的chapter,我要花好几天才啃下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国家、社会和学校是否因为地区差异就会降低对人才的需求?学生个人是否因英语基础差就会降低对自身的要求不去外企工作,不去报考一流高校,不去国外留学?《指南》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只看到学生的入校水平,看到公共英语所给的学分和课时,而没有看到国家社会需要的是毕业后能直接上岗胜任工作的大学生;没有看到学校和专业院系需要学生能用英语直接从事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也没有看到学生对他们专业学习、未来深造或工作的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落后于中国时代发展
“不是我们学生的英语水平低,而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落后了。我们现在强调的外语教学规律是陈旧的。按每学期新增单词进行的估算,阅读8篇在词左右的课文要求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按照当时大学生的水平提出的。要求全体大学生达到累计左右的词汇量及其对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根据大学生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平均通过率框算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个思路,看到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潜力和认知发展,如果不以大学四级考试来作为教学要求的依据(因为一个四级考试也许可以考倒一个美国大学生),而是根据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需求来设计,那么,教学要求可以大大提高。”
中国的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观念不仅落后于自己的时代,也落后日本、俄罗斯等英语为外语的国家。
“为什么同是英语作为外语的日本高校,公共英语学分也是8~10学分(蔡基刚,),但他们公共英语的新生教材却可以是科普类的原著?他们的医学生读BecauseWeCare—English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理工学生读GettingtoKnowSciTechGenres,社会科学学生读TheRealWorldToday等,一周完成一章的阅读量,一个学期完成一至两篇读书报告。。。。难道是我们大学生不够聪明不够勤奋?是什么低估和压制了中国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天性?公共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学生插上国际语言的翅膀,把他们培养成为在国际上空自由翱翔的雄鹰,这就是公共英语教师最大的使命和荣誉。”
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应该摆脱英语的“语言知识解释的模式”,而进入“语言应用能力演练的模式”。
“公共英语教学必须和中小学英语有质的不同,因为大学生都有了自己专业,应该结合他们的专业研究学习英语,使他们能够尽快用英语汲取和交流他们专业领域的信息。鉴于不少新生英语基础还不扎实,可以开一些过渡性选修课程,但这不应占有限的公共英语学分,开设零学分课程。”
"而传统大学英语中“体育爱好”和“我的家乡”等主题和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其知识结构很不相配。语言学习不能以损害他们的认知发展为代价,不能因为他们的语言基础不够,需要补语法和词汇,就为他们挑选只适合儿童和小学生的内容。"
"公共英语长期来受专业英语的影响,重视文学文化教学,强调厚实的语言基础(实际上是低水平的重复),推崇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抹杀了公共英语的专业性、工具性和科学性。"
应该突出大学英语的工具属性。
“如果没有工具作为信息汲取和交流的第一要素,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何谓研究语言和文学,何谓开展人文教育?公共英语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更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工具,他们选修公共英语就如选修计算机课程一样是为了掌握这门工具更好地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服务。”
重视大学英语的工具属性并不会消解其人文性的教育功能。
“人文素质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各类英语或学术英语课程中。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即使在科技文献中,在某一专业术语后面也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也可以适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学英语中的安乐死、临终关怀、医学伦理,如计算机英语中大数据背后的隐私和人际交往、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道德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特定的语境里,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与特定的交际对象交流时所表现出来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蔡基刚,a)。离开了特定语境的文化课程,如目前公共英语中广泛开设的宽泛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并没有解决我们学生今后到英美高校深造或到英美国家工作时的交际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因学科和行业而异的,如果不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领域去帮助他们了解学科共同体内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传统,是不可能培养他们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的。而这正是需要在学术英语和体裁英语中进行培养的。”
Nextwon
LGU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英语)的学习为教育赋能、为个人成长赋能。我们通过语言能力的提升,重构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重构学生对于“教育”的认知,帮助学生成为有规划、有信心、有行动、有远见的人。语言vs学习vs教育vs远见。"Educationplusvisio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