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有些人对于疫情已经耐受,接受了疫情经常往复,有时候需要隔离,开学日时常延期......很多人已经把这些当成工作、生活、学习,甚至生命的一部分了,但是也有新的情况发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院长陆林在《问答神州》专访中提及,由于上网课、缺乏体育活动、和同伴交流减少,在这两年就诊病人当中,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增加了30%。世卫组织报告,相比疫情之前,全球焦虑症患者每年增加25%(接近一亿人),抑郁症患者增加六千万人。
我们先看两则新闻:
新闻资讯9岁男孩一提上学就发烧近40℃,被诊断为轻度抑郁
(点击新闻标题可查看来源)
据报道,河南商丘一9岁男童轩轩一提上学第二天就发烧到快40℃,最高发烧到42℃,这种状态持续了近半年,期医院检查,甚至拍了CT做了骨髓穿刺都没有发现病因。
记者带去青少年心理科,经检查男孩属于轻度抑郁,寄宿多方面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新闻资讯从学霸到厌学,10岁女孩得了抑郁症
(点击新闻标题可查看来源)
小美学习成绩优异,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可自从被老师批评之后,自信心大受打击,刚开始是头痛,紧接着是上课没办法集中注意力。
很快,成绩跌到百名之外。父母开始抱怨“怎么越考越差,为什么不能像以前那样优秀”。
然而,这些打击的话,导致她彻底失去了上学的动力,一提到学校就各种负面反应:担心、害怕,肚子疼、拉肚子,做噩梦……医院情感障碍病房诊断为轻度抑郁症。称病不去上学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很常见,我们经常会质疑孩子到底是真的抑郁了还是逃避学习的借口?
每年因抑郁症导致不能参加中考、高考、甚至自杀的新闻并不鲜见。在惋惜这样一个个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人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会接连不断地发生这样的悲剧,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现在学生这么卷,压力都很大,那查出抑郁就一定是抑郁症吗?
与抑郁情绪正面相逢,该如何自救?
作为家长,要如何重新审视、反思亲子关系?
小龟健心联合泛乐莱舒忧君联合举办《少年已知愁滋味》青少年抑郁主题讲座,特邀西安医院李强教授,科普青少年抑郁,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扫码回看
以下为文字实录: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而抑郁症在学生中发病率较高,且日趋低龄化。
医院里的心理科或者精神科,我们已经观察到病种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越来越突出。在门诊中,青少年心理这一块可能占到了20%的比例,有初中生、高中生,也有一些大学生。
他们经常因为情绪问题上不了学,休学在家,表现为晚上不睡觉,可能玩手机比较多,白天睡一整天,不出门、不交流、没社交,情绪变得暴躁易怒,而且到门诊来的病例,发生自残、自杀行为的也比较多。
图为李强教授展示的一组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数据
我们国家发展这么快,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一个是留守儿童。好多孩子被生下来以后,父母都外出打工,常年见不到。所以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来自父母的爱很少很少。而留守儿童逐渐成长以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有些孩子呢,出现对父母记仇,对社会仇视,甚至有一些失眠、网络依赖、自残等行为。
第二个就是离婚率非常高。父母婚姻关系不稳定、亲子关系不和谐,都是诱发青少年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高危因素。
第三个就是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孩子主要由老人来带,也是和留守儿童差不多。
究其原因,其实都是来自父母、来自家庭正确的关爱非常少。
我礼拜五上门诊,就来了一个案例,一位大概40多岁的妈妈带着女儿来咨询,说孩子最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萎靡不振,整天趴在课桌上听不进去,作业也没办法完成。然后在学校,晚上总是失眠,发生了服大量安眠药、自残的现象。老师发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医院做检查,开诊断证明让孩子休学。
后来我向这位妈妈了解到,他们作为父母,从来没带孩子,女儿到三岁之后就让爷爷奶奶带着。主要是因为工作忙,老人带着他们也省心。二胎现在同样是由老人带着。
经过诊断,这个孩子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下降、社会交往减少、满面愁容、脾气大,还有失眠、服安眠药、自残等等,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也就是孩子出现了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睡眠障碍,最根本的原因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
我们在门诊见到的青少年患者,一般都是这种现状,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的孩子比较多,归根于父母照顾不周。另一种情况,就是父母要求过严、过多。
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没事?其实,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是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因素一般是很难预测的,所以我们在收集病史时,会问两系三代有没有精神疾病遗传史。而环境因素是相对容易观察和干扰的对象,其中最直接的是家庭环境。
一些家庭存在不当的养育方式,过度溺爱;有些家庭还存在对孩子的虐待和忽视,包括身体、情感等多个方面;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等等,导致孩子缺乏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还有青少年及模仿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无非就这几种。所以我们作为父母,看到孩子出现这个问题,要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在门诊经常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认为好像是孩子的问题,其实不然,作为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科医生,我们认为是父母本身有问题,家庭本身有问题,孩子才是受害者。所以希望我们父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查不出原因的腹痛腹泻是看不见的抑郁情绪目前,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呢,可能与大脑内部的神经递质有关,比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所以现在一些抗抑郁药,主要是提升大脑内部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
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脑肠轴”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影响大脑内部神经递质的变化,大脑也会影响胃肠道功能。
实际上,我们在门诊见到的好多患者,主要是来自消化内科的患者,还有一些来自心脏内科的患者,他们主诉心慌、胸闷、气短,或者来自神经内科主诉失眠的患者。
他们经常会出现胃肠道症状,表现为不吃饭、恶心、便秘、腹泻、胃痛等,医院的消化科、中医科、心脏内科等就诊,做了胃镜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等等各种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其实他们只观察到胃肠道症状,忽略了一些情绪低落、烦躁、郁闷、乏力、困倦等情况。
所以我们对抑郁症的治疗或者辅助治疗,可能还需要从新的途径,比如“脑肠轴”来考虑。同时也需警惕,查不出原因的胃肠道、心脏和睡眠问题,很有可能是看不见的抑郁情绪。如果孩子经常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病史较长,持续或间歇发作;多种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反复就医,久治不愈。这时候,就需要考虑是否长期情绪不良。
抑郁就在你我身边查出抑郁≠抑郁症抑郁是一种情绪,人有各种情绪的状态,抑郁就是其中偏低下的一种活动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情低落、心境低落。这种情绪是瞬间的而且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
很多人今天情绪不好,明天情绪转好,不管当时有多严重,一般不能称为抑郁症。
而在医学层面,抑郁症的诊断比较严格。抑郁症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的障碍,一种病态的症状。常见的症状称作“三无”:无力、无助、无望,患病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体力精力下降。附加症状如自我评价低、对未来无望、自责自罪、食欲异常、睡眠障碍等。
青少年的诊断标准和成年人是一样的,不过由于青少年的身体和大脑,处在一个快速发育的阶段,有时不像成年人那么典型。
儿童抑郁症的特点,一个是躯体症状,所以我们在门诊经常看到一些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病,孩子平时在家里好好的,一去学校就肚子疼,不上学就肚子不疼了。所以抑郁症,是以情绪和行为改变为核心症状,还伴随有大量的躯体化症状。
我们如何进行抑郁症的自查?
建议家长带着孩子去做一些心理测试,比如PHQ-9量表,基本上可以把心理症状、躯体症状,包括一些行为症状都能够测出来。如果筛查出来有抑郁,某种程度上是个好事情,所有的症状都是来预警的,它在告诉你,你哪里出了危险,你需要关心。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非常好的方式。
与抑郁正面相逢应如何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治疗有好多种办法,一般坚持抗抑郁药与心理治疗并重的原则。此外,运动疗法、光照疗法,包括营养调节等辅助治疗手段,也能帮助改善情绪问题。
在心理治疗这一块,我们一般建议,家长也要做心理咨询,而不单单是给孩子去做,因为父母可能需要更多的去改变。
遗憾的是,由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还没有完善,好多抗抑郁药的副作用还是蛮大的。目前还没有一种抗抑郁剂对儿童和青少年绝对安全。
首先它会影响胃肠道,患者本身食欲就不好,吃完药以后,胃肠道更不好,而且抗抑郁药对认知功能也有一些影响。所以我们现在对年龄小的儿童、青少年,可能会考虑用一些情绪益生菌。
情绪益生菌的抗抑郁作用主要通过脑肠轴实现,在稳定菌群的基础上,通过迷走神经及其他通路增加神经递质,抑制HPA轴激活,降低炎症反应水平,进而改善情绪、缓解压力、改善认知及记忆力,可达到辅助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而且益生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属于食品没有毒副作用,主要通过自我维持的方式改变肠道菌群,这与抗抑郁药的用法明显不同,因此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且可以起到增加药品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的效果。
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夸大,并且需要意识到,情绪也需要预防,尽早对孩子进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选择一些有情绪调节作用的益生菌。
我在临床当中也有使用一些情绪益生菌,有一个患者给我非常印象非常深刻,他原来是情绪不好,使用了抗抑郁药之后,情绪好一点了,但是这个胃肠道症状始终不好,不吃饭、拉肚子、胃胀......在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后,推荐他食用情绪益生菌,一个月后反馈肠道好了,食欲也好了。作为医生的话,患者的症状减轻或消失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END猜你还想看
孩子休学之前,我的生活,没有一刻停歇...
越是所谓的“好学校”,出现抑郁症的比例就越高
感谢儿子,用退行的方式呼唤父母的重生
抑郁症大流行,是过度诊断的结果吗
高中自杀被温暖获救,成了我抑郁的转折点
一位抑郁女孩母亲的人生蜕变
辞职回到老家后,我的躁郁症竟然渐渐好了起来
“三不”是后退的智慧,是给出空间的智慧
抑郁症的康复过程,其实也是修行的开悟过程
不知该如何陪伴抑郁中的孩子?过来人教你
怎么办?我好像得了抑郁症
抑郁测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