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当你点开这个链接,原因无论是出于好奇,还医院诊断出患有抑郁症,第一个我们要探讨问题就是:抑郁症,它究竟是不是病呢?我现在的认知是,它当然是一种病,并且普遍存在。但是也不要误解,并不是只要出现抑郁情绪就一定是抑郁症,现代医学对于这个概念有比较明确的解释。就好比我们验光配镜行业对近视的定义,偶尔的视物模糊,先要要考虑是不是睫状肌痉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假性近视,排除掉这个之后才能称之为眼睛真的近视了。
这个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能滥用抑郁症这个词,这样反而会导致很多真的生病的人耽误治疗。
同理,和近视一样,也和很多别的疾病一样,大病都是小病积累起来的,重在及时干预,预防胜于治疗。
就我个人来讲,就吃亏在这一点上,其实早在三四年前我的身体就已经发出警告,某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都没有感到轻松和舒服了,我甚至都忘了轻松愉快是一种什么感觉,那一瞬间我感到有点惊讶,但因事务繁忙没有深究,转身也就忘了。直到后来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也就在那时我反而不合时宜地选择扩大经营,导致每天更加心力交瘁,病情终于爆发。
我说下我当时的病情,但是必须要提醒一下,并不是出现了我当时的那些症状才能称之为抑郁症,这个病每个人体的反应并不相同,甚至有很多差异,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在我身上的体现主要是与抑郁症相伴的焦虑症状,医学解释大概就是各种神经功能出现了紊乱,导致我感受到了各种奇怪的痛苦:头晕,走路时感到世界在晃动;不消化,吃完食物就感觉它滞留在喉咙里咽不下去了;全身肌肉僵硬,尤其是颈肩部位,无法放松下来;身体的各个部位无端地出现疼痛感;白天嗜睡,晚上失眠,有气无力;无法集中精力去操作一件事情,最严重时我连读一行文字都做不到;还有最可怕的症状就是惊恐发作,那时候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胸口,犹如一个凶蛮的恶人用被子紧紧地捂住了我的脸,可怕的濒死感……那是一段长达半年的昏暗岁月,我都不愿意再回忆其中的细节。
重点是,直到那时,我依然不知道抑郁症的存在,当时我病急乱投医,附近的安医附院、安中医、医院、医院,各个科室乱窜,各种检查乱做,认识的一些医生朋友也被我叨扰不休,最后,他们结合我的情况,一致建议我:去四院吧。
坦白讲,以我的观念和认知,并非忌讳去四院看病,完全是因为在这方面的无知导致了治疗的延误。在这里我奉劝有类似症状的人,越早去精神科治疗越好,千万不要有讳疾忌医的错误观念。
说到这医院里医生的医德医术问题,有一部分我认为他们是确实没判断出来我的病因,还有一部分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导致我在得到有效治疗之前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以及导致他们丧失医德的金钱。
我非常感谢安医的老朋友贾启飞医生,是他当时屡次的提醒让我尽快去四院确诊了病因。
既然有病那就得治啊,药不能停啊,接下来就要坚持治疗。关于怎么治病,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不能过多赘述,那是专业医生的事情,是人家干了八年十年才有发言权的事情。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正如我之前所言,医院里确实有一些丧失医德的医生,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所以都会有警惕和防范的心理,从而导致对医生的不信任。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在现状下,有警惕心理可以理解,但是综合考量一下,选择相信一个专业医生,还是选择相信非专业人士的各种说法,哪一个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在没有第三个选择的情况下,相信有专业资质的人是最佳选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就是:很多盲目无知的人太相信自己在医学上的判断了,通过各种渠道搜寻到一些零碎信息就深信不疑,自己给自己看病,其实这样的想法很幼稚,无论哪个行业,经验都太重要了,我觉得尤其是教育和医疗这两个行业,理论知识只是基础,因人而异辩证考虑的经验,是你很难通过查资料找到的。总之,术业有专攻,生病了你就得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的医生跟我重复说过很多次,抑郁症的治疗,药物是为辅的,深层次的病因还是心理状态,所以当我们用药物控制的了一些明显的症状以后,一定要积极调整心态。但是,一个真正理智的人才会明白,感性是不可能消失不见的,只要导致情绪的外因还在,患者就会不可避免地继续受到它的影响,所以我以前就讲过,有条件逃离的抑郁症患者尽量选择离开原来的环境,避免继续接触身边原来的那群人。但是现实中因为生活所迫无法抽身的还是多数,这时候你只能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环境了。这个过程并不简单,但是也不要把它想得那么可怕。
关于心理治疗,我有一个建议和一个经验。建议是,如果有条件,去看心理医生。再强调一遍,不要总在心里预设:心理医生的那一套对我没用,我什么都想的很明白,诸如此类,错,你根本就没想明白,真想明白了你就不会得病了,专业的心理医生一定能在这方面给你启迪和引导。我坦言自己至今没去看心理医生是因为费用负担太大,目前没有这个能力去看,去年因为在经营上步子迈得太大扯了蛋,至今还在还债中。所以最后再说下我的经验,这也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思考结晶:我们一生要与很多疾病对抗,这是生命的常态,不要焦躁,尤其是像抑郁症这种精神类疾病的对抗,到最后你会慢慢体悟到,已经不能称之为对抗,而是学会与之共存,也就是说,我们的最终目标其实是心态上的“放弃治疗”。这最后一点我不想再细说,有缘看到这里的朋友,你们自己慢慢体会吧。因为我觉得如果你对这段话的第一反应就是误解的话,那我以上讲的话对你来说也都是废话,再解释也无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